中医的五脏理论来自哪里?
上个学期做的科技哲学的作业是关于中医的人体观的,虽然是以经脉为重点,而不是直接跟五脏有关,姑且回答一下吧。
要讲五脏理论,首先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中医是什么时候认识到内脏的功能的。二、为什么是“五”。下面一一作答。
一、对人体由表及里的认识
用《黄帝内经》来探讨中医五脏说的源头是很不妥的。《黄帝内经》本身有流变增减的过程,大体上讲是不早于东汉的。而中医的发源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而对内脏的观察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很详细了。以此为开端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目前可见的殷墟卜辞里,关于疾病的占卜所指涉的身体部位只停留在身体表面。少有的似乎涉及体内的卜辞如“腹不安”则类似于现在的“肚子痛”,并没有对内脏的认识。[1]由于负责占卜的巫祝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知识水平,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对人体的认识还很有限。而在西周早期完成的《周易》中,其语句也很少涉及内脏。如《艮》卦九三爻辞:“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所言及的“心”,也应当理解为心理状态。 事实上,这种把心作为精神、意识本身或其统帅的,而非物质的器官的趋势在中医理论里长期保存下来。
【中医的五脏理论来自哪里?】 在甲骨、金文、《周易》中,不见其他五脏六腑之名。其他时代相近的作品如《诗经》里,也很少提到内脏器官。[2]到了战国中期,对人体内部的谈论则大幅增加了。如《庄子?齐物论》云:“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管子?水地》云,胎儿三月,始生脾、肺、肾、肝、心五脏。而在这一时期的著作里,不仅出现了脏器的名字,其位置也相当精 确。“自其异者观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便将肝胆位置相比而功用大异的特点揭示了出来。[3]
到此,对内脏的初步认识可以说已经完成了。接下来中医要做的就是把内脏的功能系统化,也就是说,建立一套解释的理论。
二、从政治学到数术的身体
中医的四种诊法中,望诊所涉及的即是“色”。在传统上,“色”通常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神态,也就是“巧言令色” 之“色”,它通常与内在品性相关。其二,颜色。其三,美色,以及物质的、尤其是肉体的欲望。周秦时代,对封建贵族来说,其形容举止都体现出个人的身体状况,并反映出其政治能力、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君子,言行都要合乎礼,要展现出庄严敬慎的气度,也就是要具有“威仪”。《左传》中常有对此的记载,如《昭公十一年》,单成公会见晋韩宣子,叔向以其“视不登带,言不过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认为其“无守气矣”,“将死乎”。这就是将政治的身体与其生理状况相联系。同样,反过来从其气色来推断言行、政治技能也是可行的。而且在《左传》中,这样根据举止来推断身体状况的论断都是十分应验的。[4]
而到了战国时期,这样将举止容仪和身体状况联系起来的传统中断了。推究其由,应当是与传统礼制的衰落相关的。也正是在这时,另一种谈论身体的方式诞生了。礼制的身体被一种更高的存在所替代,那就是天地。人体被视为天地的一道投影,运用于天地的阴阳五行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体,但这并不是一种机械式的作用,而是依赖着天人之间的感应。这时,传统上认为”气“与生死的联系的理论也被改造了。
如孟子就讲“浩然正气”,“夜气”。“气”被作为联通人与天地的渠道,人受气而生。而在更早的文献中,“气”要么是自然现象,要么是人的精神(精气、魂魄、生命力),并不作为人的本体而存在着。这时的身体观大致可以分三条路线来看。第一,“儒家”(引号表示事实上不限于儒家)的路线。这一派大体上讲较为保守,在理论上较简单,可以看作早期的观点。其主旨是将道德与身体相统一。战国至西汉各家普遍接受这一观点。第二,道家的路线。这一路线的重点在形神二元对立,重神轻形。《庄子?天地》中有“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此处的“德全”,讲的就不是儒家之道德了。《韩非子?解老》中说:“上德不得,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主张清心寡欲、心斋坐忘,是与道家养生之道相联系的。后来阴阳家也将五行称为五德,将“德”作为存在的单位来理解,大概也是从这一路线来的。
第三,阴阳家的路线。这一条是现在最为人熟悉的,也可以说是五脏说唯一来自战国时期创见的部分。举例来说,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不同的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属性,而不同的脏器也有着不同的属性。通过其中的生克,人体被视为五行循环往复的有机构成,而疾病则被视为五行上的失衡。皮肤上的颜色变化则体现了这种失衡。比如,皮肤发红则对应着火的过剩,体现在器官上代表心的问题;皮肤发黑则为水过剩,往往是肾的问题。这一点在望诊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帛书中有《五行》篇,讲的并不是这一五行生克的内容。这里的“行”,指的是德行。(“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师氏注》)贾谊曾认为“六行”与生死相关,这一“行”也是同义。然而,最早也是武帝时期的《史记?乐记》中,就有了将音乐之五音与五脏、五德相联系的段落。到西汉中晚期,明确出现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德(仁义礼智信)和五脏的相配。如《白虎通?情性》讲五脏对应五常,是因为各禀五行之一的精气[5]。可见,五脏说是先秦各家理论的综合。整体上来说,关于政治(道德)的部分的影响逐渐减小,而数术的部分影响逐渐扩大。到今天,前者几乎已经难以得见了。
这只是将人体数术化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则是将人体与天地对应。一方面是对地理条件影响人体体质的论述,如《淮南子?地形》中提到,东方为河流流注、日月升起之地,居东方之人锐形小 头,隆鼻大又,长大早知而不寿。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宇宙论发生了革新,如《鹖冠子?泰鸿》 中说,“五官六府,分之有道,无勾无神,浑沌不分”。即是将五方及干支相配合,而反映在人身上, 最直观的体现即是五脏六腑说。[6]而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则有“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冷,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灵枢》中则将人体十二条经脉与地上十二条河流相配。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数术的身体观”归纳为这五点。一,人身体的气具有时间性和方位性,不断变化。二,这种变化通过数术的符号,即干支、阴阳、五行等进行表述。三,人身体的时位变化的节奏合乎天道。四,天道与生命的变化不是机械的而是感应的。五,身体的时位性有规律可循,所以可以被推算出来,更可以用来诊断与治疗。[7]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身心的统一,二是天地与人的统一。 前者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虽然在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受到了冲击,还是在中国思 想中长期存留了下来。后者则源于战国时期数术思想的发展,以它为基石,最终建立起了我们熟知的中医理论。
注:
[1] 杜正胜,《形体、精气与魂魄——中国传统对「人」认识的形成》,《新史学》1991(09):3-5
[2] 《行苇》、《柔桑》里提到了脾和肠。但是考虑到《诗经》本身各个作品之间的年代可能相差长达数百年, 就不得不认为这中间有着解剖知识的进步了。
[3] 杜正胜(1991),8
[4] 李建民,《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1): 152
[5]今、古文学对五行各自与五脏的配合有不同的理解。今文家认为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古文家认为心土、肝金、脾木、肺火、肾水。今天的中医理论从今文家说。
[6] 李建民(2007),153-154
[7] 同上,159
■网友的回复
根据现有说法,是解剖发现和直接观察一般推理,所以不能止步于简单解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谓之神
■网友的回复
不知道这个问题下会不会有人说什么『返观内视』之类的。——怎么可能啊!?人肚子里有些啥,剖开肚子一目了然。然后根据是否为空腔脏器,分为『脏』和『腑』。至于五行的对应关系,我如果要说是『附会』的,一定会有人跟我急。别着急,出门左拐可以看看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是怎么『天人合一』的。大家半斤八两嘛~
■网友的回复
两个字:解剖。所见即所得。然后在解剖之上又加了点“所得未必尽在所见”的思考……至于详细地展开嘛,安利下这两篇东西吧,一点不“玄”中医提到的肾虚,那这里的肾是指什么? - 咱答的强行对心主神明进行崇古解释 - 咱扯的
■网友的回复
来自于修炼,用自己的身体感受经络和五脏与四肢,皮肤,五官的关系。所以十道九医
■网友的回复
古人已经研究出性状和各种力量了,已经是最好的了。现代医学还没达到中医理论的高度,没有发现经络和气化的运动。只发现死的身体结构。就像牛顿被苹果砸才发现地球引力,中医的五种力量包含了引力,中医的力量看不见摸不到,只有病人能体会,现代科学连边都摸不到。只会研究死的,古人用五行代表五种力量,降沉升浮中,西北东南中,金水木火土。热性永远上升,凉气永远下降,上升下降之间中气运转,用现代科学解释就是金氮气,水碳气,木阳气,火氢气,土气居中运转四维。河图八卦出现在中国中间,因为中国是世界的土气,黄种人中国人最勤劳,河图八卦阴阳数字的变化就是生命的最初构成,也是细胞的运动。因为人身处处有五行,处处有五行运动。外大热内必寒,突然发高烧,用酒擦身体就会退烧,因为酒温降胆经,皮肤感受酒的右降,就会退烧,不能喝。如果低烧就不能用,用了会加重,因为外无大热内必热,这个热是被金气也就是肺金收敛住,需要清凉降肺金,再开金气之结。耳鸣盗汗是身体形质病,也就是内伤病,是身体金气收敛无力,肝木疏泄过度,声音就是金气的声音,肺金虚热,不能顺利下降就会耳鸣,湿气最伤阴血,不止燥气,风气。所以有的人发烧会耳鸣,脾虚也会耳鸣,所以祛湿是个大工程,非火神派的湿只能用火药来温,这样会伤害到肝木根气,肝木燥热疏泄更加失常湿气更重,阴血更亏,绝大多数中医并不知道。盗汗是因为人睡则生火气,一年之中秋冬阳气下降最为充足,一天之内酉时以后阳气逐渐充足,睡则生火,肺金阴亏不能把火气降下就会盗汗,醒则汗收。突然降温有的人就会盗汗,有的人尿多,因为突然降温阳气下压,人身感应下焦火力足,肝木热则疏泄过度就会尿清尿多,与喝水无关。西医研究的是死的是不运动的,中医研究的是活的是运动的,中医补钙不用金属药,中医用的都是有运动的药,因为人是活的,饮食生血,呼吸生气。中医门派众多,杂七杂八不能统一,根据地域南方火神,浙江以北丹溪派,时方派,补土派,温病派,不能统一思路。治疗率也不高。虽然都是出自伤寒和金匮。中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全能国手,如果有必会成为一代宗师。言肝胆肉质具在身右,而肝气行之于左,胆经行之于右。不能用中医的理论套用西医的解刨,那样的中西医什么也不是。
■网友的回复
http://mp.weixin.qq.com/s/Q2mbuPowsu_rnR_gIJj4CQ同时,周嘉荣教授还提出“落脏”的核心理论,即一切疾病源于五脏,最终又归于五脏。它不仅可以指导宗筋疗法,还可以指导针灸、推拿以及用药,为每位中医人开辟了一条治病的捷径,有非常大的临床意义。
■网友的回复
个人觉得中医五脏来自几千年中华儿女的积累,中医源自于古代,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理所当然,一是为了符合统治者的需求,二是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三是当时社会文化道教 儒家等思想的影响。古代的大夫 医者把医学与五行,阴阳融合在一起,看似不科学,但是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的神奇,看似玄幻但是可以治病,看似迷信却有自己一套理论。你若信便是科学,你会不信便是迷信。脏与腑的区别是否是中空的,是否受纳腐蚀水谷,藏而不受,受而不藏的区别也是阴阳相对。只是一个大三学生的见解
■网友的回复
那你感受一下嘛,你没有身体还是感受不到?((>⊥<))?
- 山药■中医学者:用药食同源提升免疫力,才是懂健康
- 家庭医生在线:中医告诉你春捂捂的是什么,老年人和腰痛人士如何科学捂?
- #崆峒养生汇#神奇的中医“时间医学”,了解、治疗疾病的指南针
- 中医■情绪不好,会引发哪些疾病?保持愉悦心情很重要
- 『广东省中医院』苁蓉当归 | 让人泪目的英雄心声
- 中医■肚子咕噜叫?可能是体内寒气太重了
- 『中医谭王页』清明节气最适合补阳养肝!谭中医推荐养生4大原则
- 「传染病」国家卫健委:实行集中医学观察 防止境外输入病例继发病例
- 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胖人“早拍手” ,瘦人“晚泡脚”
- [每日经济新闻]香雪制药董事长王永辉:抗病毒类产品“打飞的”出口,中医国际化需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