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人觉得北京话好听?
不知道为什么,听北京话的时候觉得说话的人,尤其是男的,说话声音都很亮,偏高,底气足,鼻音重还超级清晰,可能听起来感觉不错吧,还有就是说北京话的老北京人对待陌生人特别讲礼数,而且肯定用您,还特别周到,客气,服务行业北京人更是这样,很多北京小孩儿在家或者给父母打电话都必须称呼您,但是进大学后,发现外地同学这种很少,真是甭管这男生平时嘴多不干净,打电话给自己爸妈肯定也带您,还毕恭毕敬的。我去北京音乐厅,那个服务员让你存包就听着特别舒服,他会说:来,存包您往里走,散场方便拿。有人问能不能带水,他会说:原则不让带,但您带着老人,您就带上进去别让人都看到就成。说白了就是很周到。并不是都像前面说的是京骂,想听京骂?去看国安比赛现场就好了。我周围没人京骂,真心的。可能跟我生活在西城有关?还有一个,说话总爱带歇后语什么的,描述性语言,听起来形象。还有不要说北京话就是儿化音,我听我东北方言说话经常加一些莫名的儿音,我还不习惯呢。儿化音别乱加,白面和白面儿能一样吗,西直门和西便门儿是一个级别的门吗————————5月8日————————这个问题问的是有的人,我就是那类喜欢北京话的人,所以就说了说我的理由罢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碰见的说北京话的人都是好人吧。我是新人,看了评论真想都能回复,又怕自己语言能力不高引发误会。最后说一个故事吧,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有一次我坐地铁,非高峰期。有两个外地年轻人,一个是刚来没多久的A,一个是刚刚到的B,跑业务的,A和B说,就站在门口不要忘里走了,他们拎的的东西放在进来的正中央,几站下来非常碍事。一个北京大爷看不惯了,就用纯京腔大声说了他们两句,态度并不好,京腔其实很好分辨,不是说用词,是发音位置,听完有一种就有种站在道德高点俯瞰小毛孩儿的感觉。俩年轻人特别不高兴,还回嘴了,没动地方。不过最后没吵起来,这个大爷也站门口,所有后来从他身边经过的人,只要有人说劳驾(现在这个词在公交上好多人听不懂了)类似的话或者只是看上去要过去,他就特别客气的说,唉,您过您过。仿佛是特意演给那俩年轻人看的。很可爱不是吗?可能就是这样我才喜欢北京话的吧。陌生人之间态度什么的是相互的。任何方言被可爱的人说了,即使听不太懂,我觉得都挺好听的。谢谢点赞的人。受宠若惊,不知所云。
■网友的回复
好听这点还好,主要是损。
言语交锋上,永远赢不过北京人。就算没有明着损人,也总给人感觉话里有风,呼呼地刮在脸上,气势上就站在了下风向。
有一天早上我上班,迷迷瞪瞪开了辆共享单车,没细看就骑上去了,刚蹬了两下,发现链条早就松了。这时候一位北京大妈骑着车飞速从我身边掠过,遥遥地甩过来一句:
哟,内链儿都掉啦!还骑呢!
大妈一骑绝尘,余音绕街,留下我一人风中凌乱。短短几秒骑车的功夫,大妈就完成了 1. 看见路人(我)车链松脱; 2. 迅速描述现状并加以评论; 3. 速度不变地骑着自己的车往前 三件事。
我感觉光天化日被人掀了天灵盖,显出脑袋空空。但也打心眼儿里服气,怎么做到关心里带着张扬,体贴里带着嘲讽,不知道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儿幸灾乐祸的!
跟朋友一聊,大家纷纷表示同感:言语交锋永远赢不过北京人!太损了!而且就算没有明着损人,也总给人感觉话里有风,呼呼地刮在脸上,气势上就站在了下风向。
为啥北京人说话这么损?
一,丧了吧唧的弹幕机
损人的先决条件是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评论欲。每个北京出租车司机都是尚未出道的时评家,密切关注社会民生明星八卦,随时发射弹幕。上了车一旦起了个头,就能一直侃到下车,而且乘客是谁都一样,反正都没他能说。
最近国家颁布什么政策,哪儿哪儿又出事了,全北京最美的姑娘都在戒毒所,外地人买房是真不容易我家里有五套房……
不知道的都以为司机师傅家里有人在中南海。一聊起来根本刹不住车,有时候还真就开过了。
一放松,就没有拘束。心态上一放开,就特别适合指点江山,抨击人性。网上关于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段子比比皆是:
有一回上出租车,师傅问我:你自己开得怎么样啊?我说:我还不会呐。他说:哎不会的好,不会千万别会。这现在大街上马路杀手可太多了。平时你看不出来,都开得嗖嗖的,一到停车场,嘿就露出他们原来啥也不会的那峥嵘面目了。
想要精准发射弹幕,必须有精辟的金句。金句源自对生活的洞察,而北京人的洞察往往都带了点儿丧,嬉皮和不羁。
这里必须cue一下曾经的朋克青年大老师,一个光凭嘴炮功力就能一个人撑起一台综艺的北京爷们。大老师总结过许多有毒的人生哲学:
人生就跟在跑步机上似的,你已经累吐血了,可在别人眼里你还在原地踏步。你把这个世界分析漏了都没有用,它根本不按你想的来。
二,战术上垮,战略上傲
北京人都特别容易放松,总是一种 laid back的姿态,发展到极致就是“垮”。但这种垮不是真的怂,那些看着蔫不出溜的,不见得是真佛系。
真相是,北京人谁也不怵,“垮”只是一种战术。放低姿态,但内心里傲着呢。马未都跟高晓松聊天时说,过去北京的皇城文化就是七个不平八个不忿,什么都见过了,谁都看不上。
这种态度,在许多北京籍明星身上都能看到,比如王菲和“人间精品”大张伟。
王菲是谁也不爱搭理,大张伟面对天后也是real耿直,完全不打算攀扯交情:
对蔡康永,也是你要是挤兑我,我就可劲儿挤兑你的态度:
嚣张?不,北京人有的是底气。生在卧虎藏龙的地方,不定哪天就发现隔壁的街坊祖上是镶黄旗后人,或者单位里谁老家有矿。毕竟这里见证了太多改朝换代,能人庸人奸人奇人云集,人老北京早就见怪不怪了。
“没见过世面”是我一位北京朋友diss人的终极思路,一切问题都可以从这一点上找到答案。
——你说这人怎么这么爱显摆呢?——这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吧。——我真的服了XX,老吊着备胎干嘛。——她没见过什么世面吧。——我觉得这个超好吃啊,你怎么就不喜欢呢。——你没见过什么世面吧。我问过她,为什么你们说话就非得带着批判式口吻,还不直接批评,就不能直抒胸臆吗?平铺直叙也行啊!
她想了想,说,大概因为我们是打心眼里瞧不上吧,一般人都虚伪,我们懒得掩饰。
——那我你也瞧不上吗?咱还是朋友吗?——嗨,你还凑合。听着损,实际上在夸,但这夸听上去又不怎么情愿,一时间我都不知道该不该生气了。
三,哎呦喂干嘛呢
北京人丧起来,可以消解一切存在的意义。但同时,他们又很擅长大量使用更加没有意义的语气助词,给自己加戏。
以下这些词,常听北京人说话的应该都会脑内自动播放音效:
哟,嘿,哎呦,哎呦喂,
嗬,嚯,哟嚯,呦嘿,嗨,
……
放相声里,这都算“话佐料”。北京人的话佐料格外多,用得也到位,于是说话的效果自然也够带劲儿。尤其是表现不屑、讽刺、鄙夷、吃惊、不忿的心态时,语气词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句话的关键。
举个例子,平平常常地问:您这是上哪儿去?
加上“嘿”(一声),就是要拦着哪儿也不让去;
加上拖长音的“哎呦”,就是冷嘲热讽;
加上“嗬”或者“嚯”,就是略带惊讶;
加上“哎呦喂”,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有了好佐料,没有原料都行。皱眉白眼“嘛呢”,自带冷箭一支。
如果再加上上扬的音调,哪怕是热情的关怀,都会让气场弱一点的人招架不住。
有一回在公交车上,我看着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没等到站就颤颤巍巍站到了车门边,售票员大姐数落她:
哎呦,您怎么站这儿了,干嘛呀,这还没到站那。
老太太弱弱地解释:我怕一会儿车停了我动作慢,耽误您的事儿。
售票员大姐:不耽误不耽误,赶紧回去坐着吧您!
老太太气势更弱了:哎,哎,好。
售票员大姐的确是好心,但是老太太被她高声说了两句,更不好意思了。
四,不开口便罢,开口就噎住你为止
噎人的本事不是一天练成的,背后隐藏着犀利的洞察和顽劣青少年式的叛逆。
首先北京人观察力都很强,一眼就看明白了你肚子里打的什么算盘,一般的套路对他们来说真的不好使。采访过姜文的记者应该都深有感触:
他们不随便怼,但是一开口准保让你半天都想不出来怎么应对。至于啥时候开口,全凭人乐意。老派一点的北京人都比较讲理,只有自己觉得受到侵犯或质疑才会噎人。
去潘家园旧货市场逛古董,要是嘀咕了一下:这是仿的吧?店主就会说:呦,我不太懂啊,您给我讲讲真的什么样儿。
有时候是纯属瞎掰,偏又能自圆其说,让人无法反驳。话剧《鸟人》里面有这么一段对话:
胖子:喝次酒(劣质酒)晕的快。丁保罗:那你为什么还喝?胖子:喝酒要的就是个晕劲。不晕喝它作嘛?是一千块晕一次上算还是一毛三晕一次上算?也有比较委婉的噎法,不至于接不上话,但轻描淡写地就把对方的招数给拆解了。
朋友的父母是北京人,向来低调。跟土豪亲家见面,对方炫耀自己在北京买了两套房,光是装修就花了大几十万,得意劲儿都快溢出来了。
朋友父母十分谦虚:哎那您可真是厉害,我们家就比不上了。我们那两套房都是单位分的,还一套拆迁分的,那会儿早,装修也就花了几万块钱。
我问朋友,你爸妈这么说,人家该多心塞啊。朋友撇撇嘴:够给面儿了,谁让他装大尾巴狼!
五,您是爷爷,我是孙子
据说,检验一个北京人最关键的标准,不是儿化音,而是能否时刻把“您”挂在嘴边。
有多重要呢?北京人总在惩罚不说“您”的人,跟北京大爷问路要是被忽悠了,您最好先检讨一下自己的用词。
熟练使用“您”也体现了一种姿态上的灵活:辗转腾挪,可进可退。尊敬您的时候,这客气和恭敬是双份的,讽刺您的时候,这嘲讽和挑衅也是加倍的。
“没必要,您这样儿真没必要”
您猜猜这是哄您还是笑话您?
既然讲究姿态,辈分也成了北京人特别在乎的一件事。外地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北京人这么热衷“喜当爷爷”。有时候是明着diss:这人真孙子!语气再强烈点就是当面挑衅:孙zei!
这种“临时爷孙关系”往往仅有一方认可,有时候还会从平辈之间延伸到真正的长辈晚辈之间。
有一位朋友的同事是北京人,有时候被五岁的儿子气得半死,骂儿子:孙子!
还有这位网友:
但要说称人孙子一定就是骂人,又不那么确切。有一种真诚的赞美也可以叫孙子。
1985年,冯小刚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一天,郑晓龙在片场导戏,休息时看了一本文学杂志,边看边笑,嘴里还骂着:真他妈孙子。冯小刚凑了上来,问:谁这么孙子,把您乐成这样。郑导把书递过来:王朔,我认识一哥们。冯小刚接过杂志一看,《浮出海面》。后来,冯小刚又看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爱得不行,也是边看边赞:真他妈孙子。——《与冯裤子有关的日子》要是汉语水平考试的阅读理解拿这段话考辈分关系,实名同情一下会遇到这题的外国朋友。
六,让您马上听出来是我不对
北京人最擅长的就是不带脏字地骂人,姿态优雅,非常隐蔽,一般人第一时间都难以察觉。上一句还在商业互吹,下一句已经开始损人:
- 面包蛋糕@为什么同样的面粉,在中国是包子馒头,在西方人却是面包蛋糕?
- #食味艺文志#原创 为什么同样的面粉,在中国是包子馒头,在西方人却是面包蛋糕?
- 贵阳正畸医生周新莹@牙齿不白都是这些“害”的,五点原因让你明白牙齿为什么变黄
- 钓鱼@春钓鱼咋避免小鱼闹漂?1招完美解决问题
- 香槟@谈谈香槟的除渣
- 明明仔@你知道为什么减肥的人要补充蛋白质吗?有五大原因!
- #茶以清心#为什么同一款茶有不同味?
- 『热剧时时看』吃方便面时,为什么总感觉一包吃不饱,二包吃不完?答案来了
- 抗癌健康圈:为什么同样是癌症,有的人没过几月就离世,有的人却还能长寿?
- #技术#救命的人工肺(ECMO),为什么还没有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