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交流」下次疫情,我们还能有足够的医生吗?


疫情进行到现在 , 伟大的医务人员们收获了最多的赞美 。 他们是挺身而出的凡人英雄 , 从SARS到新冠肺炎 , 医护人员在用血肉之躯拯救我们 。 但是 , 下次疫情来袭 , 我们还能有足够的白衣天使吗?
我们已经太多次被医护人员感动 , 但只有看数据 , 才能真实了解到 ,
医护人员直面的危险超乎想象
中国疾控中心的报告说 , 截至2月24日,共有3387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 , 其中2050名确诊 , 而截至3月6日有13名医务人员殉职 。
「医护交流」下次疫情,我们还能有足够的医生吗?
本文插图
那么 , 医护人员感染率有多高?
由于目前数据滞后 , 我们取2月11日湖北省1502名医护人员确诊计算——请注意这个数字可能不包括暂时无症状的感染者和疑似病例 , 湖北的医护感染率 , 是湖北普通人的8倍 。
「医护交流」下次疫情,我们还能有足够的医生吗?
本文插图
医务人员病例发病统计 图表来源:中华流行病学微平台
是什么造成这么高的感染率?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 医院是确诊患者的聚集地 , 医护人员接触到病毒的概率肯定更高 。 但还有一种更险恶的情况 , 就是气溶胶 。
「医护交流」下次疫情,我们还能有足够的医生吗?
本文插图
气溶胶传播需要密闭空间和高浓度病毒 , 在日常环境中 , 普通人几乎没有被气溶胶感染的风险 。
而医务人员的环境 , 完美符合气溶胶传播的条件:
「医护交流」下次疫情,我们还能有足够的医生吗?
本文插图
在免疫反应和炎症因子刺激下 , 大量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聚集在患者肺部 。 这些果冻状的分泌物 , 会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单理解 , 就是一次缓慢而绝望的窒息 。
为了帮助病人呼吸 , 医护人员要通过吸痰将分泌物吸出 , 此时病人会咳出高浓度气溶胶 。
如果患者病情加剧 , 无创呼吸机无法起效 , 还要通过插管来通入高纯度氧气 。 此时肺泡内形成的病毒气溶胶也会通过管道不断喷出 , 充满整个病室 。
「医护交流」下次疫情,我们还能有足够的医生吗?
本文插图
此外 , 心肺复苏、支气管镜检查、咽拭子采样、口腔诊治 , 都会将医护人员笼罩在病毒气溶胶里 。 而这些普通人避之不及的高风险环境 , 是医护人员每天必须面对的日常 。
但其实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 最糟糕的问题是……
疫情初期 , 医护人员往往要用自我的牺牲来争取时间
每次疫情之初 , 病毒的传播机制不清楚 , 防护都没有启动 , 导致医护人员在未知情况下首先面对极高风险 , 这次疫情中 , 在武汉中南医院确诊的首批138名患者中 , 有40位是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 。
「医护交流」下次疫情,我们还能有足够的医生吗?
本文插图
【「医护交流」下次疫情,我们还能有足够的医生吗?】
而在疫情明确之后 , 大批患者涌入医院 , 又形成了对医疗资源的“挤兑” 。 比如武汉市有三级医院61个 , 每百万人拥有5.51个 ,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 每千人口的医师、护士和床位数量 , 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
「医护交流」下次疫情,我们还能有足够的医生吗?
本文插图
数据来源:《2018年武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简报》《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但这样全国领先的资源 , 也难以应付疫情爆发时剧增的医疗需求 , 只能靠医护每天工作12到16个小时来勉强支持 , 疲劳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 。 而在这个过程中 , 他们又面临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短缺 。 而他们没有一步可退 , 因为身后就是人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