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翻越山丘:中国科技公司面对GDPR的这两年( 三 )


数据可能在木桶最短的地方被泄露 , 如何挡住这种可能 , 大概是我们需要从GDPR强大且完备的体系中最迫切学习的内容 。 数据平台是安保公司 , 而不是一座金库 , 只有明确了这件事 , 才能避免出现“天天说安全 , 天天都泄露” 。
2、技术为径 。
如果深究一下第四范式这家公司翻过GDPR大山的原因 , 还可以发现另一个趋势正在冉冉兴起:隐私数据保护与AI技术发展之间 , 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 。 第四范式通过差分隐私保护、自动多方机器学习、联邦学习等方案 , 可以兼得“保护用户隐私”及“基于数据得出更优的分析结论” 。 AI技术公司也并没有被GDPR彻底将死 , 反而帮助其服务的众多企业用户解决了GDPR过于繁琐的问题——GDPR的细则繁冗且全面 , 经常缺乏可实施性 , 然而在AI算法工程师来看 , 其中众多细则无非关于数据的存储和调用 , 而用新的AI算法说不定就彻底规避了这些问题 , 达成“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借助中国AI产业突飞猛进的优势 , 或许中国科技产业可以用更智能、更高技术探索性的方案来确保用户隐私 , 实现隐私保护领域的“中国突围” 。
3、平衡点 。
从目前国内的数据安全法来看 , 短期内它像GDPR一样精细和严苛的概率微乎其微 。 因为GDPR在执行的两年过程中 , 确实成为了众多初创科技公司的杀手 , 甚至技术发展的阻碍 。
在进一步推动数据隐私严格化的过程里 , 要警惕一刀切式管理带给企业的无限负担 。 而是尽量以政策引导为主 , 在隐私保护与企业创造性保护之间求得平衡 。 客观来说 , 中国的科技环境更加鼓励企业先行尝试 , 欧洲则一定要优先确立边界 。 中国的科技环境虽然暴露了很多问题 , 但也提供了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
脑极体@翻越山丘:中国科技公司面对GDPR的这两年
本文插图
过去的两年中国科技公司和GDPR之间并没有发生太多故事 。 但这本身也是一段故事 。 比如说仅有的成功翻山者 , 也证明了中国企业适配GDPR的可行性 , 展示出智能技术在解决隐私问题方面的“中国突围” 。
归根结底 , 隐私数据保护虽然必须根据社会形态发展来调整 , 但中国终将会走到GDPR那一步 , 甚至更严格更具体 。 数据和智能 , 最终会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和安全 , 而不是二选其一 。
我们要为那一天做好准备 , 枕戈待旦 , 而不是没事的时候就洗洗睡了 。
本文为***作者原创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