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学里的“北京学派”和“衡水学派”?
你是一个运动员,你很穷,但是你还想出成绩,于是:你买了很多豆腐豆干当廉价蛋白质来源,你天天五谷杂粮蔬菜苹果大吃大喝保证营养,你每天训练12个小时,强行用年轻的身体来换取比赛时的成绩,甚至,你还要搞点违禁药品来偷偷助力,毕竟,你输不起,你输了,就要回家种地——
这一切的原因就一个字:穷
你是一个运动员,你有钱,于是:你请了最好的教练,科学训练,寓教于乐,你吃着上好的牛肉和牛奶,你服用进口的蛋白补剂,你从小就跟着明星运动员出入各种运动场,耳濡目染,被很多大佬抱过亲过,甚至还亲自教你鼓励你,毕竟,你是大户人家。
所以显然,我们没有什么必要去探讨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因为显然这牛肉比豆腐好啊。(最关键的是,吃牛肉的可不是不能去换换口味买个豆腐吃,但是吃豆腐的,可是没那个命去换口味吃牛肉哦)
然而可笑的是,总是有两波人,一波人一本正经地问“你们傻逼吗?为什么不吃牛肉,非得吃豆腐?”
而另一波人,
总是愤愤不平地说,
“豆腐怎么了,豆腐营养好得很!我就是吃豆腐长到一米八大个子的!”
你在哪一刻体验到了真正的贫富差距?关注一下再走!
做了一个全新公众号,专门写情感分析,案例分享,
内容可能不多,但是绝对有干货,有故事,
不煽动情绪,不渲染男女对立,不卖pua,不哄小仙女,只为你有一说一,
为什么专门做公众号呢?
因为是一个以回答为主,跟着问题的平台,而公众号的话,我可以自由选题写作。
欢迎搜索关注:
【猫熊情感】
■来自的网友回复
我可去您妈的吧,如果一样的教育资源,一样的录取率,谁愿意当衡水学派?我们穷人不想搞课外活动啊?我们不想提高综合素质啊?我们乐意早起晚睡、整天刷题啊?我把你这个问题换个说法:灾荒之年,如何评价富人吃的肉糜和穷人吃的糟糠?知道违和感在哪了吧?说穷人喜欢刷题的,这叫蠢;说穷人只配刷题的,这叫坏;说穷人太可怜了,禁止刷题,要按综合素质录取的,这叫丧尽天良。
■来自的网友回复
别想太多,90%大学生是基本不学派。剩下的10%,只能说个体差异远大于群体差异。另外,根据我的经验,会做习题是理解知识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多做习题是理解知识的有效的手段。
■来自的网友回复
“xx学派”是一种学生间的幽默说法,指偏好某种学习方法群体。北京学派偏向理解教材,衡水学派偏向刷题。据不可靠统计,衡水学派学生成绩更好。笑死我了,说的好像有人愿意刷题一样。和一些天之骄子,贵族家的少爷不一样的是,我们这些穷人,仅仅是活下来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我堂兄就是属于北京学派,初三的时候开始看英文小说原著了,高中暑假年年出去旅游。轮滑玩的6,还组过乐队。我问过他怎么刷题的,他和上的清华大V一样告诉我,理解原题就好了。我问他英语怎么说的这么溜的,他说以前和英语家教以及来他家做客的老外多聊聊就这么上去了。
后来堂兄也跟我说过,理解原题这个概念是他高中的时候请的家教告诉他的,是石家庄二中的特级教师专门告诉他的。最后表哥的成绩是河北省高考20多名,按理来说应该是可以绝大部分学校都能去的,最后堂兄去了美国什么大学忘了。
其实我们也知道北京学派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目的,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但是不是每个人在高中都能掌握应试的精髓,理解教材这四个字说来轻松,我堂兄告诉我,如果不是特级教师家教了两个月,他也很难掌握这种技能。那么各位觉得大学高中能够自己悟出来这种本事的有多少?
你以为到了大学就是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了?
别逗了,对于一些人来说,大学的什么社团,什么活动早就是高中玩腻了,反而觉得学习更加有趣。因为以前的高中的学习内容太死板了,一点都没意思。而到了大学就是新的开始,反而更加动力十足。
相反,对于一些人来说,大学还要自己挣生活费,周末想的是打工赚钱,平常尽可能的空出时间来赚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晚上一点时间刷题。
哪有什么北京学派和衡水学派,
说白了大家都是平凡人,只不过有人不用挣扎在生活面前,并且早已拥有了自己学海的舟
而有的人不仅要自己重新造舟,还要在舟上自带干粮。
有的时候勤能补拙,
有的时候补的不是拙,而是时间。
————————————————
如果你对单机游戏,独立游戏有兴趣,欢迎关注公众号:独立游戏鉴赏家(微信号:DLYXJSJ)
点我扫码 即可关注
http://weixin.qq.com/r/EykkPNjEg4X8rZxf93wB (二维码自动识别)
如果你对DOTA2有兴趣,对DOTA2比赛有兴趣,欢迎关注公众号:刀赛风云(微信号Dota2Matches)
如果你在对DOTA2有兴趣,对游戏有兴趣,欢迎关注我的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DOTA2ha
■来自的网友回复
你以为是衡水学派和北京学派。
其实在大学里面,没有班主任盯梢,没有行政班日常的上课晚自习,剩下的只有一种学派。
那就是旺盛精力和强执行力学派。
又因为目标不同,表现为衡水学派和北京学派。前者以本专业内学习为目标,后者以课外的某种专业技能(包括但不限于编程、体育、游戏、街舞、轮滑、音乐)为目标。
他们同样精彩,同样闪闪发光。前者获得了校内的奖学金的认同,后者则能够得到社会上专业同行的认同。
每天睡觉需要超过9小时,集中注意力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的人,以为自己没法闪闪发光是意愿问题。
其实,是能力问题。
■来自的网友回复
在大学里刷题的有这么几大群体,第一大群体是考研派,人数众多,主要成员以二本或者普通一本边缘专业学生居多,他们以考研为首要目标,某省几大二本高校就属于此类。第二大群体是出国派,以刷托福、雅思、GRE为多。第三大群体是考各种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学生。
某答主认为“北京学派”是素质教育,“衡水学派”是应试教育,这种看法不太准确,在我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分。在大学里学习,除了考研或者出国需要大量刷题,学习模式沿用高中模式已经佷不适用了,大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与高中生相差太大,高中生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行了,而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业应聘的时候,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仅会刷题的“考试机器”的。
“北京学派”和“衡水学派”很大程度来源于高中的学习模式,高中的学习习惯延续到了大学,“衡水学派”学习模式是迫于竞争压力极大的环境下做出的博弈选择,可以用“剧场效应”来解释。下面分享一篇文章,来解释“衡水学派”的形成原因。
中国教育正在被“剧场效应”绑架!转载自公众号:隐蔽的历史 作者:郭山一、什么是剧场效应?百度关于“剧场效应”的解释有两条。 第一条是大学者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时的巴黎成了一个大剧场,每个巴黎人在巴黎这个剧场中观剧,同时又主动被动的参与演出。所有人既是观众,又是参与演出的演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人们完成了自我的异化。 第二条是个经济学概念。大意是说,如果剧院突然着火了,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每个人都选择快速奔跑出去。导致的结果是大家拥堵在大门口,形成了集体的悲剧。寓意是指: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最后形成整体悲剧。 在这两个概念中,共同点是个人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失衡。 当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破坏其他人的利益。大家都这么做,最终结果是谁的利益都不能最大化,甚至可能出现整体利益的最小化。这就是“无序”局面。“无序”的结局通常是“双输”“多输”甚至“全输”。到最后,往往没有一个赢家。“恶序”的结局通常是“单赢”,一般至少有一个赢家。“无序”导致的结果比“恶序”还要坏。 这就是,为什么“坏秩序”比“无秩序”要好一些的解释。所以,秩序就显得重要了,法律就显得重要了。“良序”的出发点不是维护局部利益(不管是弱者,还是强者)的最大化,而是维护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糟糕的是,当下教育从未建立过“良序”,一直在各种“坏序”中沦陷,然后终于无可挽回的坠入了“无序”的深渊。二、另一种剧场效应来说一种又相似,又略有不同的“剧场效应”。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 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 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 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 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 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 表面上,要怪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是他,首先破坏了秩序。 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毕竟,他是秩序维护者。三、“剧场效应”绑架教育举例“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举例一: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阶段为例,其逻辑演变如下:第一阶段(坐着看戏):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没有早晚自习,挺和谐的。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突然,有个学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都成了六天上课制。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学校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烂校”)。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第四阶段(站在椅子上看戏):某些学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两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习。更有甚至发展到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于是,其他学校也被迫跟进。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休息半天,尽管骇人听闻,但比比皆是。尽管有部分学校迫于压力,没有完全跟进,但再也没有任何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胆敢回到五天上课制、不上早晚自习的起始状态了。所有学校都退不回去了。当大家都变本加厉的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后,所有学校在这个恐怖的节奏下达成了新的平衡:先延长时间的学校在一小段时间内取得一定优势(如某些县中),但随着其他学校的迅速跟进(市中、省中也在上课时间上“县中化”),这些先发学校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各个学校与原来五天工作制的情况下比较,办学成绩和排序没有本质变化。不同点是:所有学校、学生、教师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来那个排名而已。只是,谁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谁也不敢退回去了。举例二:愈演愈烈的补课。上述举例说的一般是高中。高中,似乎是政策监管的特区。初中和小学,国家政策还是卡的比较严的,毕竟,对这么小的孩子们下手,大多公办学校还是略感不好意思的。于是,另一个替代品上场了:补习班。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好坏,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这是起始状态。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存在。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突然,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补课,或者是上的补习班,或者是找的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于是,竞争愈演愈烈,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需要上名牌补习班,找名校老师补习。“你家孩子报的哪个补习班?”,已经成了很多家长聊天的中心话题。某些“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一些“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大赚钞票。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有之,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上补习班。为什么好学生也上补习班?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正在变得更好,你不努力就会落后!如此愈演愈烈,可苦了家长和孩子们了。如此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得到的是和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但,谁也回不去了!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来!谁先停下来谁吃亏啊!举例三:疯狂的作业。前一段微信朋友圈一篇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推文一度刷屏。文中提到: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危险工种,陪写作业导致家长心肌梗塞。还开出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必读书目:第一阶段《亲密育儿百科》、《孩子你慢慢来》、《让孩子做主》,第二阶段《莫生气》、《佛经》、《老子》、《论持久战》,第三阶段《心脏病的预防与防治》、《高血压降压宝典》、《强迫症的自我恢复》,第四阶段《活着》……作业,又是如何理直气壮的在蹂躏学生的同时又折磨着家长呢?同样,可以在“剧场效应”中找到答案。第一阶段(作业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作业的童年时期,那时科目少,作业也少且简单,放学也早。完成作业都不是问题,写完作业还能愉快的玩耍。课余男生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鳖,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学生时代的常态。第二阶段(作业变多):某些科目或老师增加了作业,这门科目成绩立竿见影的提升,迫于考评的压力,其他各科纷纷跟进。第三阶段(作业变态):只增加作业数量已经过时了,作业的种类和形态也与时俱进。除了老师改的作业,还有家长改的作业,除了课内作业,还有课外作业、展示作业、探究作业、网络教育作业、全程签字改错、微信打卡、拍照上传……。作业已经成了家庭和谐的头等大事。第四阶段(作业发疯):作业,重在落实,落实,关键在家长。写作业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学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维度。不写作业要罚站,甚至停课,在许多学校已成为常态;监督作业不力的家长被请到学校面谈也屡见不鲜。同样悲剧的是,当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他们成绩排序与作业少时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只是,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更加疲惫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学生们对学习这件事充满了厌恶,对学校这个东西充满了憎恨。学校?不存在的,只是一个集中起来被惩罚写作业抄作业罚作业的地方而已。尤为要命的是:谁也停不下来了,谁也不敢少布置作业,谁也不敢不布置作业。孩子们未必能赢在起跑线,可能要先累死在作业本中。举例四:尴尬的优秀教师。疯狂的恶性竞争不但鲸吞着学生和家长,也蹂躏着教师,甚至使课堂生态发生逆向淘汰。前几天和一个初中学校的老师聊天。她是一位有近二十年教龄的优秀政治教师,教学成绩一贯优秀,课堂有趣有料,深受学生欢迎,也在各类公开课竞赛中名列前茅。然而,这位公认的爱岗敬业的资深优秀教师却尴尬又无奈地成为了学校考评体系中的“后进教师”。究竟是发生了些什么呢?事情是这样的,这所中学师资不够,学校让一个职员(完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学的是体育专业,不是政治专业。)代理几个班的政治课。这位代理老师缺乏政治课的理论和专业素养,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课堂技巧,更没有什么情景化,探究化教学。上课先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划一下重点,剩余三十分钟采取各种手段让学生背,人人过关的背诵。背不熟的同学下课后就到办公室接着背诵,完不成背诵任务的约谈家长。一学期后,这个老师带的成绩遥遥领先。学校领导对代课的“外行教师”刮目相看,赞誉有加。批评政治学科其他老师是“假内行”,要向这位代课老师学习提高成绩的“先进经验”。于是,这个学校的课堂也呈现出类似的“剧场效应”,老师们放下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不再采取信息技术,不再拓展课外资源,不再讨论展示,不再钻研教材教法,也无心学习什么课改经验,全部变成了背书+默写的教学方式。课堂生态彻底沦陷。当所有课堂都沦为了背背背,练练练后,学生的成绩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序,所有的老师业绩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只是,学生们更累了,更厌学了,因为课堂变得“没意思”了。只是,老师们更傻了,更倦怠了,因为教学变成了体力劳动。你看,本应该读书、思考、讨论、滋养灵魂,激发思想,孕育智慧的学校正沦为制造背书机器,批量生产文盲,摧毁文化血脉,扼杀创造力的集中营。这就是“剧场效应”泛滥的恶果。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举例五:肆无忌惮的超级中学。当“剧场效应”相互叠加,把封闭管理+集中补课+集中训练+违规招生等几种剧场效应形成组合拳时,一种人类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怪胎横空出世了,这就是:超级中学。其他国家皆无,唯我华夏独有。历史从未出现,当下愈演愈烈。第一阶段(没有超级中学):各个学校按国家政策有序招生,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第二阶段(超级中学崛起):某个中学采取超常手段,延长在校时间,周末补课,尤其是采取重金吸引外地尖子生源和外地优秀教师,升学率突飞猛进。并迅速扩大招生规模。第三阶段(超级中学膨胀):随着升学率上涨和招生规模扩大,超级中学对周边的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形成虹吸效应,并通过“借读生”“分校生”“补习生”的高昂学费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然后再用雄厚的资金继续吸引外围甚至全省的优质生源和全国的优秀师资,形成办学规模扩大+垄断尖子生+资金链回报+声誉提升的滚雪球效应。第四阶段(超级中学模式推广):随着一两所超级中学的崛起,其他有实力的中学也步超级中学后尘;无实力的周边县区中学招生和办学水平快速下滑,甚至全省范围内的普通中学陷入大面积的崩塌。结局:只要是有超级中学存在的地区或省份,所有学生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加艰难。其一、进入超级中学的尖子生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比拼过越来越高的分数线;其二、单靠分数无缘进入超级中学的中等生,他们必须花费大把的高昂学费(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才能获得超级中学的学位,升学的经济成本剧增,事实上是扼杀了中下阶层子弟的上升通道;其三、具备学习潜力,但经济条件较差的普通学生,只能在日益塌陷的普通中学读书,求学之路更加艰难,上升通道更加狭窄;其四、至于原本学习成绩较差的一般学生,只能早早辍学打工。超级中学的存在并未真正提升所在省份的教育质量,也不会增加名牌大学在该省的招生量。只是让该省的学生更累,老师更累,普通中学沦陷,家长经济负担剧增。而超级中学,实际上是超级中学的管理层,才是这种变态“剧场效应”的唯一获利者。可是,你以为超级中学的滋味好受吗?未必。超级中学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的获利者,风口浪尖,高处不胜寒,它时刻在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它不敢有丝毫放松,它根本停不下来。只要它稍一闪失,略一失误,其他超级中学就会迅速取而代之。四、谁是“剧场效应”的受害者?“剧场效应”覆盖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本来他们不必写这么多作业,上这么多补习班,熬这么多夜。他们的学习本不必如此机械而应试,在被如此单调机械枯燥地约束十几年后,他们离开学校时,往往对读书这件事充满了厌倦。家长们也是受害者。钱包被掏空了,身体被榨干了,亲子关系被破坏了。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大多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也陆续破灭。为了孩子的未来透支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所谓的分数摧毁了家庭的和谐。老师们也逃不过。表面看某些老师从补习中获利不少,但大多数老师舍弃了自己的健康和家人,也未必能成就学生的辉煌。学生辛苦,家长心苦,老师命苦。工作时间如此之长,法律规定的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于中国的高中教师来时,一直是个遥远的传说。更为滑稽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后,他们终究会发现,自己培养的学生除了获得几个分数,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几乎毫无建树。几代人全部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拔,如此成长起来的人才,其创新能力不容乐观。五、谁制造了“剧场效应”?秩序的破坏是集体合谋的后果。人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坏者,又是秩序失衡的受害者。人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凶手。当雪崩到来时,每一片雪花都说和自己无关。正是无数片自认无辜的雪花合谋了雪崩;当洪灾袭来时,每一条小溪都说和自己无关,正是无数条小溪合谋了洪水。只要灾难的链条足够长,参与的人足够多,每个人都可以用“没办法”“和我无关”来推脱责任。是孩子们愿意上补习班、写作业吗?并不是。是家长们乐意让孩子受苦受累吗?并不是。是评价尺度的单一,是过度恶性的竞争,是监管的缺位,是相对匮乏的资源,是生存的焦虑,是下一代不能输的恐惧,绑架着家长、孩子和老师们。当然,还是要区分主次责任。第一,是监管者的监管缺位。维护秩序是监管者的本职工作。学生在校时间一再延长、非法补习机构泛滥成灾、作业数量不断加码、超级中学违规招生,国家早都有明文规定限制,可这些规定却形同一纸空文。第二、是教育者的欲拒还迎。学校和教师应该是抵挡“剧场效应”的重要防波堤,面对恶性的竞争、利益的诱惑、家长的压力,教育者应该有起码的良知和操守,不能一再丧失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违法,不违规,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一防波堤中,学校的管理层责无旁贷。第三、是无良商家和媒体的大肆搅局。部分违规的补习机构为了牟利,大肆虚假宣传,无所不用其极,营造“不能输在起跑线”“升学秘籍”“提分宝典”“名师点拨”……等等信息,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学习焦虑。第四、家长和学生。是被裹挟到洪流中的弱势群体,无力制定政策,无力甄别信息,无法改变规则,只能在洪流中挣扎自救。他们的每一次自救都无意中加剧了洪水的泛滥,大部分结果是既伤害了别人,也无助于自己。六、梦想:学校的未来除了写作业,除了考试,学习还有别的含义吗?除了刷试题,除了上课,学校还有别的教育吗?看到有人描述这样的学校。在未来,有这么一所学校。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兴趣课和社团活动,包括体育、音乐、美术、手工、舞蹈、话剧、诗歌、哲学、游戏、科技制作……。晚上,读本书,写文章,看电影,散步,开晚会,或者发呆。周末,是郊游、体育比赛、社会实践或参观博物馆。这样的学校并不贵,至少不会比上补习班贵。也许,这一天并不遥远。也许,这未来即将到来。
- #崆峒养生汇#女性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气血充足?附补血食物!
- 古今江湖:古今江湖攻略:如何运用双手互搏机制,为自己打出可观伤害?
- [吊灯]吊灯带吊扇如何选购 吊灯带吊扇的特点
- 【装修】电线管品牌哪个好 电线管如何加工
- 「地漏」地漏如何挑选 地漏的品牌有哪些
- 肿瘤@体检意外发现肺部小结节,需要如何处理?
- 家庭医生在线:中医告诉你春捂捂的是什么,老年人和腰痛人士如何科学捂?
- :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到底有多强?如何支持非洲抗疫?国家卫健委回应来了
- #茅台镇#两大品牌齐升级,这家80年茅台镇老厂如何“再出道”?
- 『胸肌』如何用更小的哑铃练出更大的胸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