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胜过北京的人,你的理由和感受是怎样的?( 二 )


14. 在上海每次打车坐上副驾驶的那一刻都会像火箭要发射了一样三秒内系上安全带,生怕司机礼貌的说出那句“请系上安全带”。
15. 坐了一个比易到舒适型服务还好的出租,听到我手机没电提示音马上问我要不要充电,询问路线以及在哪里停车时候既有主见又让我有的选,特别得体。
16. 我把来到上海的最初几个月当作“体验文明”。
举个例子,滴滴好久没叫到车,赶时间就取消了订单并上了路边的出租,3分钟后却接到了滴滴司机电话说“我到了你在哪里”,原来订单没有取消成功。这是每个城市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下司机与乘客的沟通内容和结果是不可预测的,而我发现了上海师傅的规律:他会根据你的回答来判断怎么回复你。如果你第一反应是逃避责任说“我以为没有车接单,我以为取消成功了”,他会跟你大段大段讲道理;而当我第一句说“师傅我懂,这事情责任在我,是我的疏忽”,他立刻就软了,说“你明白就好”,然后挂掉了电话。
我不是说所有上海司机都这样沟通,但从概率上来讲,这里无论司机还是别人,很多人都在用这套逻辑交流,让人有安全感。
展开一个联想。因为上海的人喜欢和你讲道理,有时候很有“你怎么这么笨呢”之感,这可能会让人觉得“被排外了”。
我说的“文明”特别狭隘,特指在人群里或者公共场合,时刻会担心自己幅度过大会不会碰到别人,自己说话声大会不会影响到别人。
也就是“分寸感”。越被赞美“朴实、”热情“的地方,意味着分寸感越差,也就越不文明。但凡有人对我说“咱俩老乡”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会远离。
我说的只是“概率大”而不是绝对。某种意义上文明就是概率。
17. 每次朋友问我来上海适应吗习惯吗有没有水土不服,我都会丢出奇葩说那个桥段:有个人问蔡康永”你出国会不会有culture shock“,蔡回答,”出国哪里有culture shock,回国才有吧“。就是这个道理,早已对原来的地方受够了好吗。光是食物就……
18. 前几天收到了一个女生电话,问我对服务满不满意,言语中透露着羞涩。别多想,是自如管家啦!还问我住的舒不舒服,家具有没有坏的,有问题随时和她说,这次她来电是因为上个管家调岗了。北京没遇到这么周到的管家。
多说几句自如。在来上海之前就联系了上海xxx附近的自如管家帮我四处看房拍小视频把房子定了,然后房租可以平移过来。而且这位管家为了不让我春节期间没住进来就开始浪费钱,找了一个900/月的房子让我先转租过去,等年后来上海再转租到看好的那个房间,帮我省了许多钱。这位管家可以说是我对上海的第一印象。
19. 有一天夜里,一个新认识的女孩在微信里突然说:“小鸟,我喝酒了,想抽烟,你有烟吗?”我不抽烟所以什么也没发生,但更喜欢上海了。
20. 那天即刻夜谈会聊“安全感”,说了一个视角。来到一个新城市,这里的公共服务是否可以满足你的日常所需,无论与餐厅服务员、快递小哥、保洁阿姨还是出租车司机、公务员,他们的服务是否有个保底态度,与他们沟通是否有统一的逻辑,这意味着日常生活是否都在我的预期以内没什么幺蛾子。我在北京得到了50%的安全感,在上海有70%,估计在日本可以达到90%以上。
对了,喜欢上海还因为,这有个App叫即刻。
【喜欢上海胜过北京的人,你的理由和感受是怎样的?】 P.S 本文发在朋友圈时,有些上海同事说“夸张了,上海并没有这么好”。其实现在我也没那么敏感了,但整体的逻辑是是不变的,文明是概率。
■来自的网友回复
拿力波啤酒的廣告歌的歌詞來講吧: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好日子,好时代,我在上海,生活也在!"我想我們這個年紀的上海人很多都有這種共鳴,上海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城市那麼簡單。由於工作的關係我也短期去過北京。初到北京的時候,我坐公交車都是先在站臺數好總共要坐幾站然後上車聚精會神的看着開車停車,爲什麼?因爲我聽不懂售票員的那種一鼓作氣一氣呵成的北京話,很奇怪爲什麼北京的車上沒有電子報站?另外,公交車基本需要等待40分鐘以上才能坐上。這兩點直接造成我後來上班直接打的了事,還好當時沒有碰到過繞路的司機。
■来自的网友回复
上海基础设施比较好。这是最核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