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二 )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 , 分餐制依然继续 , 尊卑观念及进餐礼仪 , 依旧蕴含在宴席的程序里 。 《礼记》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教义 , 人们也一直在忠守 。 在许多关于那些历史时期的壁画上 , 都描绘着宾客“一人一案”的情景 。
本文插图
汉画像砖宴饮图拓本(四川成都)
战国时的孟尝君 , 就用这种方式宴请八方来客 。 关于他的故事传记中 , 还出现过一次因为误会引发的事件:他的一位门客 , 有次不知何故 , 觉得自己的“伙食”比他人的档次差 , 认为自己受到羞辱 。 孟尝君得知此事后 , 便将自己的食物拿给他过目 。 这位门客发现 , 主公的饮食同自己的饮食 , 分明是差不多的!
后来 , 此门客竟因自己的误会 , 愤恨羞愧而自杀……虽然结果有些极端 , 但这个故事却说明 , 那时分餐制之普遍 。 而此人的自杀 , 也是那时“知耻近乎勇”的社会风气 , 所引发的结果 。
比起商周时 , 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宴会规矩 , 略微松动了一些 , 因而融入了一些表演活动 。 如《三国演义》中 , 周瑜在群英会上舞剑的情节、曹操在铜雀台设宴时的“横槊赋诗” , 当属著名的宴会“节目” 。
自魏晋南北朝始 , 人们的用餐方式顺遂社会演变 , 出现了较显著的改观 。 这一时期 , 战乱引发民族融合 , 游牧文化风习渐传至中原 。 游牧民族围坐聚合、共进酒食的合餐形式 , 冲击了中原饮食礼制 。 中华饮食文明混入北方民族血液基因 , 形式变得多元化 , 礼制更有松散倾向 。
隋唐直至五代十国时期 , 合餐的趋势更为明显 。 大家围坐饮食 , 但食物还是彼此分明 , 餐具也是成套分配 , 令人想到日本的“定食” 。
本文插图
唐代壁画野宴图(陕西长安)
这种具有合餐气氛的分餐形式 , 其实是现今最值得恢复的形式 。 这样做 , 合餐的气氛能够保持 , 又保证了分餐制的卫生标准 。
本文插图
南唐顾阂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我国作为美食大国 , 不仅要精研食物本身 , 关于“吃的方式”中蕴含的文化意旨 , 更是值得开拓 。 共用美食的待客之道 , 与防控“病从口入”的举措 , 关系着情感与理智 , 应当有所侧重 。
宋代 , 合餐进一步定型 , 这与市民经济的发达不无关系 。 两宋的都城 , 饮食行当极其丰富 , 菜品繁密、品相细腻 。 各品类的酒楼、食肆也是不可胜数 , 常常是食客满盈 。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 , 可以寻觅到那些与现今酒楼情态无二的景象 。 在现今的开封和杭州 , 也依然能发现宋代美食的芳踪 。
本文插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当时 , 合餐趋势愈发明显的原因有很多 , 其中有一项不得不提:宋代出现了铁锅 。 烹饪工具的变革 , 引发了一系列餐饮革命 。 耐用结实的铁锅 , 增添着菜品的丰富性 , 催生了“花式炒菜” 。 再加上那时原材料的种类极其丰盈 , 比如植物油和各类从西域引入中土的蔬菜 , 都加强了美食的丰富性 , 因而 , 合餐的形式更为普遍 。
当时 , 北方民间出现了一种负责统筹宴会节奏、安排席间次序的职业——“白席人” , 这恰恰是合餐制的产物 。 这一职业 , 通常是选择某地较有权威、有见识的人来担任 。 此外 , 他还能带动整个宴席的气氛 , 时而也会在席间展示自己的才艺 。 《东京梦华录》中 , 就出现过关于这类职业的描写 。
- [不完美妈妈]为何我国青少年近视居世界第一?父母这个误区,耽误了孩子一生
- [螺蛳粉]我国获“最值得一吃”排名的6碗面, 螺蛳粉不在其中, 你试过几碗?
- 传染病@新冠检测试剂强势“出海”我国21家生产企业紧急驰援全球
- 传染病:中国加强医疗物资出口管理:需要取得我国注册证书
- 『传染病』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监测
- 「北京日报客户端」我国现有确诊病例首次降至2000例以内
- 「齐鲁壹点」春季过敏,进门先梳梳头,挺管用
- 白酒■我国最不会喝白酒的省市,连五粮液都卖不动,沦为倒数第一不冤枉
- [养生]为什么外国人从来不喝热水?我国人却经常喝热水养生?不用纠结
- 我国首款量产自旋转电视 我国首款量产自旋转电视:语音控制+自动旋转,首发41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