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今年的这场疫情 , 带给人们多种警示与思考 , 它改变了多数人的工作、学习方式 , 也促进了很多业务的发展 , 而与饮食关联紧密的分餐制 , 最近也被大力提倡 。
【『春秋战国』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春秋战国』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本文插图
分餐制海报
相较于合餐制 , 分餐制明显更有益于健康 , 能减轻病毒传播的概率 , 也会减少食物浪费现象 , 又令人有选择菜品的自由 。 而合餐制 , 我们都清楚 , 在不知不觉间会混入很多隐患 。 尤其在当下 , 此种方式更是令人担忧 。
合餐制之所以会大面积流行 , 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显著表现方式 , 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营造出亲切的氛围 。 我国本就是美食大国 , 中国人又好客热情 。 人们在餐桌上圆融一体 , 内中深具人情意味 , 最可体现和谐欢洽 。
尤其在年夜饭、寿宴等场合中 , 合餐显然更易于人气凝聚、拉近距离、共享食味 。 另从酒店的角度说 , 合餐制的菜品 , 便于出餐 , 色味也可保持完善周正 。 当然 , 酒店也同时能节省人力、节约物资 , 从而减轻运营压力 。
上述欢乐热络的气氛 , 很少有人不喜爱 。 可是 , 往往在这样的气氛中 , 安全隐患会慢慢潜伏下来 。 严重的病毒暂且不提 , 只单说极易引起胃部病变的“幽门螺旋杆菌” , 就足以引起公众警惕 。
许多人一听到分餐制 , 第一反应就是:“那是西方人的习惯吧?”确实 , 西方人的分餐制 , 比较深入大众视野 。
大约17世纪 , 它在欧洲大陆大行其道 , 彰显出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 , 带有民主、平等等观念的痕迹 。 此后 , 欧洲餐桌礼仪更为严格 , 其中隐含的尊重他人的习惯 , 蔚然成风 。
『春秋战国』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本文插图
英剧《唐顿庄园》中的宴会
而欧洲人也并非一直如此 , 分餐制是人们在考虑到诸多卫生问题之后 , 经过多次改革才确立下来的 。
其实 , 在17世纪前的大段历史时期中 , 欧洲人更喜爱聚在一起合餐吃饭 。 中世纪时 , 合餐属常见之事 , 有时连汤碗都是共用的……这同古代西亚、中亚地区的人们的合餐习惯有一定关联 。 毕竟 , 那些地区的文明 , 曾一度深深影响欧洲 。
只能说 , 分餐是西方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习惯 , 但却不是他们的专属 。 我国分餐制的历史 , 更为跌宕起伏 , 而且一直影响着亚洲邻国 。
日本的分餐制 , 现今依然存在 , 可追溯至11世纪 。 《源氏物语》中 , 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铺设四十张中国席 , 其他坐垫、凭肘儿等物也都一律崭新精致” 。 这里说的“中国席” , 便是分隔明显的单独桌案 。 紫式部寥寥几笔的描述 , 便体现了当时的日本贵族对魂牵梦萦的中国文化的尊崇 。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 , 就出现了分餐的形式 。 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 , 是一种礼制 。 宴席呈现出的是一种气场 , 更能突显王侯威仪 。 《周礼》有载:“设席之法 , 先设者皆言筵 , 后加者为席 。 筵长席短 , 筵铺陈于下 , 席在上 , 为人所坐藉 。 ”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
『春秋战国』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本文插图
古装片中的分餐制
此外 , 熟悉文物的朋友大致都会了解 , 那时的餐具都有明确的规格分类 。 如周天子需“九鼎八簋” , 诸侯为“七鼎六簋”等 , 它们共同营造出严整的氛围 , 秩序井然 。 这种情形 , 让我不禁想到印度的种姓制度 , 其用餐方式与社会等级的联系 , 也是甚为紧密 。 印度的婆罗门贵族 , 用餐时都有专设房间 , 这一方式可谓分餐制的极致 。 而我国青铜器的“仪仗队列” , 更是从每个细节中 , 体现着阶级分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