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医术最后都是医心,我们与患者都需要


人民网@医术最后都是医心,我们与患者都需要
本文插图
时间:2020年3月21日
地点: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
记录者:陕西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副队长、西安大兴医院麻醉科主任 韩丽春
西院区7楼 , 是武汉协和医院新开的一个病区 , 计划收治35位普通患者 , 但最终收治的几乎全是重症 , 还包括几名危重症 , 人数达到50人 。 后来我们又接到上面紧急通知 , 接管新开的9楼病区 。 至此 , 陕西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共负责7楼9楼两个病区 , 最多可收治100位患者 。
人民网@医术最后都是医心,我们与患者都需要
本文插图
记得有一位患者曹阿姨 , 今年68岁 , 从陕西医疗队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7楼的第一天就住进来了 。
从陌生到熟悉 ,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 曹阿姨的病情稳定 , 气短、发热症状基本消失 。
然而到了2月20号 , 我在查房时发现她的嘴有点歪 , 左腿活动无力 , 拍了CT后 , 发现是脑梗塞 。
这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 , 意味着风险大大增加 。
2月22号 , 我接到了一通电话 ,
是曹阿姨的女儿打来的 。
电话里 , 曹阿姨女儿的语速很快 , 可见她此刻的内心非常焦虑 。
此时我首先要冷静 , 语气要保持平稳有序 , 这样才能给她信任感、可靠感 。 我在告知她母亲病情的同时 , 也一直在安慰她母亲的
肺炎症状已经好转 , 但突然并发了脑梗塞 , 一侧肢体不能活动 。 导致阿姨这两天情绪低落 。
我建议她女儿帮她母亲把手机打开 , 好好给她鼓劲、增强信心 , 这样才对病情有好处 。
刚通话完
, 护士就喊我过去看看曹阿姨 , 说她想要放弃治疗 。 我急忙奔向病房 , 真心相劝 ,
曹阿姨似乎平静了一点 , 但依然很消沉 , 沉默不语 。 毕竟
世间最难治的病 , 是心病 。
母女连心 , 女儿的电话 , 或许就是老天送到我手里解决曹阿姨心病的“处方” 。
我把和她女儿通电话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她 , 还帮她把电话充上电 , 这样女儿打电话过来 , 就能第一时间接到电话了 。
阿姨终于点点头 , 摘下面罩开始吃饭 , 我终于松了口气 。
2月22号 , 曹阿姨女儿又给我打了通电话 , 她说和母亲通话后 , 觉得她的情绪好多了 , 也愿意配合治疗了 。 最后她向我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
听到简单的“感谢”两字 , 我的内心有一种要满溢出来的开心和成就感 , 内心感到无比温暖 。
人民网@医术最后都是医心,我们与患者都需要
本文插图
我想起一部纪录片《中国医生》里 , 有这样一句话:有可能治疗到最后 , 医术还没碰到瓶颈的时候 , 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 。
面对新冠肺炎的肆虐 , 在医术上医生能做的其实很有限 , 而患者自身抵抗力 , 乐观的情绪和信念感 , 对治疗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
医术最后 , 都是医心 。
在疫情一线 , 医“心” , 患者需要 , 我们医护人员也同样需要 。
身体上的累 , 其实是最轻的 , 是不值一提的 。 真正的折磨 , 在心里 。
记得有一位情况一直不错的患者突然恶化“离开” , 一个95后小护士对着我委屈地哭 , 是不是我们还不够努力 , 做的还不够多?
病区接收的全是重症患者 , 眼睁睁看着他们的生命在流逝 , 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 内心的痛苦是无法掩盖的 。
也许每个医生 , 一生都必须不断学习一项技能——接受遗憾 。
2月18日 , 陕西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迎来首位治愈出院患者 , 这无疑给了队员们极大的信心 。 此前 , 也已经有8名患者从危重症治疗至轻症 , 转往其他医院继续治疗 。
如今 , 抵达武汉48天后 , 我与队员们 , 陪着一个又一个患者度过了一道又一道“坎” , 与痊愈的他们说再见 。 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