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财经」36氪的转型突围战( 二 )


2、特殊基因
为什么36氪能打破“天花板” , 去转型探索媒体新的盈利模式?
这可能要从36氪的成立开始说起 。 自诞生之日起 , 36氪与传统媒体平台就有着明显区分 。
首先在于 , 36氪一开始报道的互联网创业领域 , 当时在国内少有媒体涉及 , 这为其快速崛起、积累资源以及后期的业务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在于 , 36氪创始团队并没有媒体从业背景 , 一定程度上 , 也更容易跳出媒体的框架去看问题 , 将36氪当做公司经营而不仅仅只是作为媒体经营 。
商业模式没有标准 , 也并非一成不变 。 在这一点上 , 36氪是实践者 。
「子弹财经」36氪的转型突围战
本文插图
(图 / 业务模型的演变)
与其他媒体相比 , 36氪一直在“打破常规” , 在转型方面不断进行尝试 。 早在2011年 , 距网站正式上线不到一年 , 36氪的转型号角就已吹响 。 当年8月30日 , 36氪推出创业投资服务 , 帮助有融资需求的创业者对接投资人 。
公开资料显示 , 36氪的创业投资服务经过一年多的运行 , 共收录了超过7000家互联网初创企业 , 超过300位投资人入驻 , 帮助了超过200家初创企业顺利对接投资人 。 可以看出 , 从成立之初36氪就是带着“企服”基因的 。
2016年 , 36氪迎来了发展的另一个分水岭 , 36氪创始人刘成城找到前《第一财经周刊》联合创始人、经纬创投投资人冯大刚共同创业 , 邀请他出任36氪媒体业务总裁 。
冯大刚后来回忆 , 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创业邀约 , 他只用了10秒的思考时间 。 兼具媒体、投资领域双重从业经验的冯大刚的加入 , 拉开了36氪“后转型”时代的序幕 , 并推动36氪走到了美股上市 。
“经过做投资人的职业经历 , 我想我对商业有了些更深的认识 , 我想再试一试 。 ”当年“在一财不知道应该怎样改变 , 也看不透未来”的冯大刚 , 加入36氪后 , 也终于找到了媒体转型的新思路 。
在冯大刚看来 , 媒体只做广告业务的效能太低 , 企业服务才是36氪现在和未来探索的方向 。 “在复盘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之后我们得出结论 , 适合媒体的企业服务 , 是轻型的、连接型的 。 ”冯大刚认为 , 媒体的优势在于“成为读者、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连接者” 。
目前 , 36氪企业服务客户数在大幅增加的同时 , 客单价也在同步提升 。 财报数据显示 , 2019年 , 36氪企业增值服务业务客户数为436家 , 相较于2018年的263家 , 同比增长65.78%;客单价73.27万元 , 相较于2018年的38.11万元 , 同比增长92.26% 。
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36氪2019年的企业增值服务业务客户数不及在线广告业务的506家 , 但客单价已经超过了后者的56.01万元 。
对于36氪来说 , 这样的增长或许只是开始 。 在客户资源方面 , 36氪仍有巨大的挖掘空间 。
资料显示 , 创立9年来 , 36氪积累了超过80万家的企业库资源 , 但深入服务过的客户只有数千家 , 存在较大的增量空间 。
另一方面 ,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12个月期间里 , 36氪自营平台和主要第三方平台的全网平均月访问量达到了4.25亿次 , 同比增长高达116.8% 。 这意味着 , 36氪的内容影响力仍在持续扩大 , 基于内容带来的持续增长的PV(页面浏览量) , 可以以边际成本递减的方式帮助企服业务持续获客 。 另外 , 36氪的线上广告、企业增值服务和订阅服务三大业务之间也可以实现相互的导流和客户转化 。
「子弹财经」36氪的转型突围战
本文插图
任何企业的转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都不是容易的事 , 回顾来看 , 36氪一直以来的转型突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
冯大刚坦言 , “36氪也做过不少失败的项目 , 也走过很多弯路 。 但是回头来看 , 最后剩下来的 , 都是非常优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