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火箭军女军医抗“疫”一线记录:这也许是我军旅生涯最后一次战斗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 , 李晓莉已经快速地穿戴好防护用品 , 准备进入“红区”——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 。 这个女军医几个月前已经递交了退休报告 , 如今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
『护理』火箭军女军医抗“疫”一线记录:这也许是我军旅生涯最后一次战斗
本文插图
李晓莉正在穿戴防护用品 , 准备进入“红区”(赵法胜摄)
“这也许是我军旅生涯最后一次战斗 。 ”李晓莉告诉采访人员 。
我是护士 , 我的岗位在那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 , 有着31年的当兵经历 , 26年的临床护理和11年的传染科护士长经验 。 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 , 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 。
在接到军队驰援武汉的命令后 , 已经递交过退休报告的李晓莉义无反顾的来到武汉 , 担任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 。
“护士长就是病区护理的指挥员 , 工作千头万绪 , 打理必须井井有条 。 ”李晓莉告诉采访人员 。
当听到采访人员要跟随进入“红区”时 , 李晓莉说到:“‘红区’感染风险极高 , 你确定要去?”
“您不是天天去吗?”“我是护士 , 我的岗位在那 。 ”随后 , 在李晓莉的指挥下 , 即将进入“红区”的工作人员快速完成20多道穿戴程序 。
“她说话做事可以用一个字形容:快 。 这是她几十年练出来的 。 ”一同上班的护士移倩倩告诉采访人员 。
当穿过狭长的通道 , “红区”的大门近在跟前时 , 李晓莉却突然停下脚步 。 她回过头把所有人员的穿戴防护用品“扫描”一遍 , “临战检查”确定无误后 , 才推开厚重的大门 。
来到护士站 , 李晓莉率先取下墙壁上一张纸条 , 逐条逐项开始“销账” 。 这是她昨天跟班时列出的5条不足和7点提醒:首次入院评估有缺项、手消毒液开瓶日期未填、62床深静脉置管需重点监护……
除了整改“账单”外 , 墙上还贴着病区管理制度 , 标准要求一目了然:重症患者列出“清单” , 因症施策“专案护理”;逐人逐项“量化评比” , 奖优罚劣激励争先……
“每天列出存在问题 , 次日检查改进情况 , 别看事不大 , 哪条都是护理的关键 。 ”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 对她印象最深的是“抓工作思路清晰 , 抓落实一丝不苟” 。
护士要当好“敢与死神拔河”的战士 , 第一时间抢救生命
一天早上 , 李晓莉在查房时发现 , 85岁的郑大爷一向状态良好 , 今天却显得困乏无力、目光呆滞 。 虽然检查显示郑大爷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 李晓莉仍旧叮嘱当班护士“密切关注” 。
当天下午 , 郑大爷突然出现并发症急性发作 , 血钾减至常人一半 , 血氧急速下降到56% , 病情危重 。 李晓莉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呼吸等措施急救 。 在紧急抢救下 , 她从死亡边缘将郑大爷拉了回来 , 转入重症病房实施插管继续治疗 。
『护理』火箭军女军医抗“疫”一线记录:这也许是我军旅生涯最后一次战斗
本文插图
李晓莉与医疗人员一起观察病人状况(赵法胜摄)
在同一病房接受治疗的郑大爷的儿子 , 亲眼见证了这惊险的一幕 , 他激动的一直向医务人员鞠躬致谢 。
除了要应对“红区”的各种紧急救治情况 , 李晓莉还要应对“红区”外的突发情况 。
一次 , 刚刚换下防护服的她还没来得及休息 , 对讲机里传来护士赵巧梅的急促呼叫:“34床高奶奶意识不清、处于昏迷 。 ”考虑到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 , 如果自己穿上防护服再进入“红区” , 极有可能会耽误救治时间 。
李晓莉迅速作出处置:“先判断有没有脉搏、呼吸 , 抓紧测量血压 , 打开移动工作站我们视频会诊 。 ”就这样 , 李晓莉“隔区”视频指挥 , 医护人员紧急施救 , 吸氧、心电监护、口服降压药 。 40多分钟后 , 患者血压从200多恢复到正常水平 。 此时的李晓莉已经一身大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