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朋友圈』从抗疫中寻找中国出发的新力量 || 大视野( 四 )
另一组数字是 , 疫情期间钉钉的云服务器规模扩容十倍 。 由于一般服务器的利用率为10%到20% , 在峰值状态 , 钉钉所支持的流量达到正常情况下的百倍 。 钉钉的峰值流量 , 大约是中国所有视频、直播流量加在一起的5倍到10倍 。
我问 , 这么大的流量可能吗?无招说:“你想一想 , 中国60%到70%的老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 , 在同一时刻上到同一个平台 , 比如早上8点半开始上课 , 这是一个什么量级?”全世界没有哪里能做得到 。 中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不遗余力 , 三大运营商在带宽、接入方面不断升级 , 加上阿里云这样的云服务平台快速成长 , 才能接得住突如其来的海量需求 。 3月13日 ,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受疫情影响的39个国家和地区的4.21亿学生推荐使用钉钉 , 钉钉立即开始加大海外服务器的部署 。
“疫情期间名师名课纷纷免费上线 , 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教师课件水平的提高 , 随着5G普及 , 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情况将会有根本改变 。 ”无招说 。
无招还介绍了健康码的来龙去脉 。 最初是为了服务阿里十几万人(很多处于流动中)健康管理的需要 , 1月26日钉钉上线了“员工健康” , 员工在线打卡 , 进行基本情况自主申报(如是否发烧、行程信息) , 企业可以快速收集、实时统计每个人的健康信息 。 2月4日 , 复工、返程高峰将至 , 钉钉发布了升级版员工健康打卡产品 , 增加了疫情消息推送与防控、机器人“防疫精灵”“风险智能预警”等功能 。 同一天 , 阿里总部所在地余杭区政府主动提出 , 用数字化方案解决疫情防控问题 。
余杭区人口多流动大 , 有多例确诊病例 , 2月3日实行了“十项从严”措施 , 所有小区封闭管理 , 每户家庭两天可指派一人外出采购 。 一时间 , 小区、路口、商场、高速路站卡等各种卡口处 , 都是手工填写、人工登记 。 如何免去证件检查、纸质登记的接触?人员信息管理、核实可否用数字方式进行?静态数据如何实时更新?复工、复产后疫情的判断依据如何尽量准确?
阿里紧急动员 , 2月5号凌晨5点 , 第一个版本的健康码诞生 , 之后每半小时一次迭代优化 。 用户在网上自主申报信息 , 由政府运营的后台系统自动审核 , 生成专属于个人的二维码 , 作为疫情时期的数字化健康证明 , 凭码通行 。 阿里云提供技术支持 , 钉钉、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负责提供申报入口及展示二维码信息 。
2月7日 , 余杭绿码上线 。 2月11日 , 杭州健康码全量上线 , 通过个人信息的诚信填报和政府后台系统比对 , 产生三个颜色码 。 绿码可直接进入杭州 , 红码集中隔离14天 , 黄码隔离7天以内 。 健康码推出后 , 大量杭州居民和返岗复工人员在支付宝内申领 , 领到绿码的外地人可以进出高速路口、小区、乘坐公交车 , 等等 。
2月16日 , 红黄绿码在全浙江上线 。 3月2日浙江省宣布 , 领码数量已超过6000万张 。 目前全国25个省(直辖市)的200多个城市接入了健康码 。
有了健康码 , 公众只需填报一次个人健康状况 , 即可应对各类核验场景;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员工健康状态;对疫情管理部门来说 , 健康码平台可实现社区人员登记、复工人员登记、健康自查上报、疫情线索举报、发热门诊查询、口罩预约购买、在线缴费、疫情信息实时发布等多类服务 , 提高效率 , 从技术上杜绝“填表抗疫” 。
【『秦朔朋友圈』从抗疫中寻找中国出发的新力量 || 大视野】
本文插图
当我们经常觉得 , 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物理世界、传统管控的世界 , 充满了矛盾、低效和无力感的时候 , 从技术驱动的数字世界里 , 从新技术赋能后出现的新世界里 , 我们会看见活力 , 找到出路 。 无论是对企业、社会还是政府 。 正如管控疫情 , 最好的方式不是用越来越多的铁链把一个个小区锁起来 , 而是可以用健康码这样的“电子路条” , 在管控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 个人有健康码 , 企业有企业健康码 , 上班扫码就是个人和企业的一次交互与数据对照 , 这样的管理效率要比过去填表高得多 。
- 『强国兵器』中方协同美方开发AI工具,英国人:只有中国能做到,抗疫强力辅助
- 华为云启动全球抗疫行动,参与计划伙伴将获最高30000美元免费云资源
- #新华网#中国卫生专家与沙特同行分享抗疫经验
- 「新华网」中国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第二批抗疫物资
- 新华网:中国向阿塞拜疆提供抗疫物资
- 「新华网」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官员期待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加强抗疫合作
- 机械师■机械师新品来袭! 晚上直播更有详细内容
-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车队!东风出行抗疫网约车队实现零感染
- 唐桥科技全球抗疫日记——传授“中国经验”,云会议平台远程驰援
- 新华社■智库报告:国际合作抗疫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