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财经]“云游敦煌”用户十天破百万,文旅行业打开新风口( 二 )


相对于故宫一年的游客数量可以达到2000万之多 , 敦煌一年接待200万人次的游客已经实属不易 。 去过敦煌莫高窟的人都知道 , 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古迹 , 大量石窟其实并没有开放 。
当然 , 敦煌研究院早在1993年就意识到了这些 , 开始着手研究数字化壁画 , 目前已经完成147个重点洞窟的数字化保存工作 。 2017年开始 , 敦煌和腾讯合作 , 重点是继续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方式进行敦煌文化传播 , 在创新中传承敦煌文化 。
“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原计划今年5月上线 , 新冠疫情发生后 , 莫高窟等石窟停止对外开放 , 敦煌与腾讯一起与时间赛跑 , 赶在春节档推出了小程序的抢先体验版 , 将敦煌壁画送上“云端” 。
“云游敦煌”小程序
“云游敦煌”吸引了一批向往而不能至的游客 , 也吸引了那些不了解敦煌的潜在游客 , 而后者是更大的受众群体 。 让敦煌文化的“小白们”以更快更准地了解敦煌 , “云游敦煌”小程序浏览可能是最好的途径了 。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近期在****上发表一篇文章 , 提出希望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的方式 , 让千年传统文化“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 与大众产生互动 。
“云游”这些既现代又传统的壁画 , 敦煌进入日常生活毫无违和 , 这正是“新文创”赋予传统文化穿越千年、融入现代生活的力量 。 文物展览由线下延伸到线上 , 直接打破了时空界限 , 也直接回应了传统文化在传播和互动层面的种种局限 。
看似是一个聚集了几千张壁画的”线上展览“ , 实际上 , “云游敦煌“是敦煌研究院联手腾讯再造的一个无边界的云上博物馆 , 是多元创意传播的集合地与切入口 。
文博机构对文物遗迹做数字化保护 , 需要借助各种数字内容形态 , 比如公益、动漫、游戏、音乐、文学等等 , 在创新中普及、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 。 腾讯的加入 , 促进了敦煌文化的数字化创新和再生产 , 从 “新文创”模式探索 , 进入到了深度数字化的新阶段 , 也延伸到了在“智慧文旅”领域打造样本 。
智慧文旅新样本
“博物馆犹如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 。
正是如此 , 做好对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 , 是文博机构最基础的职责 , 而数字化本身就是一种对遗存文化的保护 , 用最新技术让文物样貌永远留存;而技术力量加速了博物馆疆域的拓展 , 线上“敦煌”与线下实地的莫高窟成为并行空间 , 通过数字文保创造出了另一个维度 。
以数字文保构造产业基石 , 以“新文创”战略思维激发内容创造 , 革新产业内容供给 , 也在悄然推动行业迈向更广阔的“智慧文旅”前景 。 让亿万数字用户 , 不用来到敦煌现场也能接触到敦煌文化 , 也能体悟敦煌千年智慧与美 , 这正是文博机构所期待的中长期目标 , 也是智慧文旅可以带来的理想结果 。
针对这一趋势 , 赵声良在前述署名文章中也深度剖析:线上数字化展览和线下展览是相辅相成的 , 可以“比翼齐飞” , 前者加速了信息传播 , 游客也能够打破时空界限 , 以更低的成本观展 。 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两个展览渠道 , 能够使得信息发布更广、内容传递更深、互动形式更多、展览效果更持久 。
[锌财经]“云游敦煌”用户十天破百万,文旅行业打开新风口
本文插图
“云游敦煌”小程序中的智慧服务
很明显 , “云游敦煌”构建了一种“智慧文旅”产业的新模式 , 折射出以下三点新思路 。
其一 , 构建可随时在线游览的文旅新形态 。 随时触手可及的壁画、雕塑 , 改变了游客对于游览开始与结束的定义 , 也打破了文旅行业原有的时空概念 。
换句话说 , 只要你一直在使用“云游敦煌” , 它就是一家不关门的博物馆 。 这种可随时在线游览的新形态 , 将会对行业产生长远的影响 。 正如电子商务的诞生 , 不仅仅是商品信息的承载平台发生了变化 , 变化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