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睦家医院■“救死扶伤是医者责任” 在华外籍医生的抗疫坚守


“救死扶伤是医者责任 。 ”疫情当下 , 医务人员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这句庄重承诺 。 他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国籍 , 携手站在一线 , 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安全屏障 。
“这是暂时而已 , 疫情终将过去 。 ”“我们一直在一起 。 ”危机时刻下 , 外籍医生向外界传递出这样的声音 。 他们有人曾参与过抗击非典 , 如今依然在中国坚守自己的岗位 。
坚守岗位 外籍外科医生为紧急手术随时待命
“我决定留在北京 , 因为当我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时我对自己承诺过 , 无论我身在何处 , 尤其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 , 我都致力于帮助我的患者 , 在需要时对他人伸出援手是我们的荣幸和责任 。 ”
北京和睦家医院大外科副主任飒美诗(Dr. Michelle Savu)是美国人 , 作为一名全职医生 , 从1月的最后一周一直到2月的前两周 , 始终在自己的岗位正常工作 , 并为处理紧急手术随时待命 。
期间 , 一位患有急性腹痛的患者 , 来到医院时 , 情况已经恶化 , 血压下降 , 需要紧急手术 。 在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后 , 飒美诗和医疗团队立刻决定为她安排手术 。 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的阑尾有坏疽 , 有引起严重腹膜感染的风险 。 在精细的手术操作后 , 这名患者恢复得很好 , 术后仅两天就出院了 。
北京和睦家医院■“救死扶伤是医者责任” 在华外籍医生的抗疫坚守
本文插图
飒美诗说 , 在一线发热门诊处理发热患者的同事们给了她很大的鼓舞 。 这些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属于高风险 , 因为有接触病毒的可能 , 他们会因此感到压力 , 担心自己或亲人也存在感染风险 。 “我试着做些简单的事情 , 比如给他们送去饼干来缓解他们的压力 。 虽然穿上这么多防疫装备时吃东西非常困难 , 但这点心意至少能使他们心情愉悦 。 ”飒美诗用自己的方式给同事们打气 。 家人理解她留下的原因 , 并全力支持她的决定 , 陪伴她一起留在中国 。
同时 , 飒美诗还通过与北京国际医疗协会(Beijing International Medical Society)合作 , 利用互联网进行英语讲座 , 来支持其他国际医疗人员 。 讲座涵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医学文献中的最新信息 。 此外 , 她也参与建立了和睦家免费的心理健康支持热线 , 为有心理压力的人提供中英文双语服务 。 该热线建立于北京和上海 , 但飒美诗希望这项服务不仅能帮助在北京和上海的人 , 也能帮助在武汉的人 , “任何人都不应该感到他们必须独自处理压力 , 因为我们一直在一起 。 ”
曾参与抗击非典 外籍全科医生再战新冠
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疗中心主任常逸梓(Dr.Roo)来自加拿大 , 面临这场不断变化且具紧迫性的疫情 , 不断更新着自己的信息 。 流行病学研究指出 , 此病毒的传播率似乎比季节性流感高出1.5至2倍 , 但随着中国目前采取的公共卫生措施干预 , 它的传播率可能会下降 。 他认为 , 中国及全球采取的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帮助减缓了疾病的传播 。
常逸梓说 , 正如对患者提供持续关爱的承诺 , 本次疫情期间 , 全科医生积极参与发热门诊的工作 。 同时 , 全科门诊每周7天不间断开诊 , 为患有非呼吸道疾病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患者提供服务 。
疫情当下坚守岗位 , 是因为常逸梓对中国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 “虽然当前这场危机在性质和规模上都前所未见 , 但一定会过去 , 中国的卫生系统将变得更加健全 , 医护人员的心声将更早被听到 。 ”
北京和睦家医院■“救死扶伤是医者责任” 在华外籍医生的抗疫坚守
本文插图
17年前 , 常逸梓曾参与了SARS疫情的抗击 。 他认为 ,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与非典型肺炎(SARS-CoV)有很多相似之处 , 也有不同之处 , 但今日中国的应对方案早与17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 2003年之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还没有成立 , 而非典以来 , 中国的医疗体系显著改善 , 公共卫生经费增加 , 医疗服务更加便利 , 医疗基础设施更加现代化 。 同时 ,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 使快速鉴定病毒成为可能 。 例如 , 确定并隔离病源 , 跟踪疾病流行期间的遗传变化等 。 此外 , 目前已有超过180项研究和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 以寻找治疗方法或疫苗来阻绝病毒传播 , 并且它们大部分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