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曦』疾控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十二时辰”


蒋若静
『李若曦』疾控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十二时辰”
本文插图
在隔离病房待了一会儿 , 流调员的护目镜就起了雾气
『李若曦』疾控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十二时辰”
本文插图
凌晨 , 流调员们仍然在工作
『李若曦』疾控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十二时辰”
本文插图
在调查现场 , 武晶(右二)和李若曦(左二)向餐馆员工示范正确的口罩佩戴方式
在传染病防控中 , 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至关重要 , 通过调查弄清感染来源 , 再将相关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 , 方可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 。 眼下 ,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 北京疾控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员们几乎是在“连轴转” , 对每个病例抽丝剥茧地进行调查 。 近日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跟随北京市丰台区疾控中心的医学侦探们 , 体验了流行病学调查的“十二时辰” 。
3月4日8时30分 , 北京市丰台区疾控中心信息组收到一条消息:辖区内某医院上报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 这名疑似患者姓张 , 是一家餐馆的厨师 。 接到任务后 , 流行病学调查员武晶和李若曦立即展开了调查工作:这个疑似病例具体症状如何?他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感染的?他先后接触了哪些人……这个“相对简单”的病例 , 调查员们也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去调查 , 最终找出了16名密切接触者 。
9:00 前期准备
提前打电话沟通
为调查做好充分准备
有着10年疾控工作经验的武晶一袭黑衣、留着短发 , 显得十分干练 。 4日上午9时许 , 武晶收到了医院转来的患者临床诊断信息和专家会诊意见 。 随后 , 与患者电话沟通发病情况、打印患者的基本信息、准备纸笔和文件夹……这一连串的工作武晶几乎是一气呵成 。 没有人知道 , 此前她已经连续奋战了两天 , 前一晚更是只抽空睡了两个小时 。
此时 , 疑似患者张先生正在医院的隔离病房观察 , 医院已采样 , 即将把样本送至丰台区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 但考虑到这个疑似病例从事餐饮行业 , 存在一定的风险 , 武晶和李若曦决定先去一趟医院 , 与张先生当面沟通 。 在病房里待的时间越长 , 被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 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也越大 。 于是 , 武晶提前拨通了张先生的电话 , 与他进行沟通 。
电话那头 , 张先生的语气显得有些焦虑:“我应该不是这个病吧?”“核酸检测结果什么时候能出?”“会不会影响到餐馆生意?”面对对方接连不断的发问 , 武晶轻柔地安抚着他的情绪:“结果出来我们第一时间通知 , 您先踏踏实实休息 , 该吃饭吃饭 , 该睡觉睡觉 , 先别想这么多 。 ”
“麻烦您准备一下您店内员工的个人信息 , 我们下午会去现场看看 。 ”在武晶旁边 , 搭档李若曦正跟餐馆老板通电话 , 请对方准备好相关材料 。 许多人乍听到李若曦的名字时都以为这是个女生 , 其实他是个干净利索的帅哥 , 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丰台区疾控中心 , 如今也是有着7年工作经验的“老将”了 。
上午11点 , 去医院现场调查时要用的物资已经放在桌上:三个鼓鼓的双肩包里装满了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当天负责消毒接应的疾控工作人员是袁梦和郝文斐 , 清点好物资 , 一行人出发了 。
12:06 进入病房
询问病人配合默契
一个眼神就能够意会
与医生沟通、穿好防护服……抵达医院后 , 经过一系列准备 , “流调小分队”在12时06分进入张先生所在的隔离病房 。
“您好 , 我们是丰台区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 。 现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症状吗?”李若曦和武晶走上前去 , 像拉家常一样 , 口气柔和地问起张先生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