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游广州」同程吴志祥:创业心态的四个坑


2000-2002 年我在阿里 , 02 年从阿里毕业 , 04 年找到老师同学创立了同程网 。 到 2008 年 , 做到了中国旅游 B2B 的第一名 。 从 04 到 08 年我们主要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
因为我当初在阿里做的是中供的 sales , 当时我们中供的价格是差不多 1 万 8 到 3 万 。 从阿里出来之后就想着如何把互联网的 B2B 模式和旅游行业结合起来 。
所以其实就做了一个类于旅游行业的阿里巴巴 , 其实也是一个 B2B 的信息的撮合 。 当时主要撮合的是中国旅游行业跟旅行社行业 。 当时中国的旅行社行业 10 万从业人员 , 估计 5 万多人在我们平台 , 1 万人给我们付费 。 为了说服这 1 万人给我们付费 , 我们花了 5 年时间 。
创建了这个平台之后 , 我们的第一个产品是名片会员 。 就是旅行社的经理把名片传给我们 , 我们扫描一下放到 B2B 平台上面去 , 向他收取 100 块一年 。 这个模式现在看起来还是挺幼稚的 , 但是这个模式跟在中供残酷的训练分不开的——我们把它做到了极致 。
一个 100 块钱的产品 , 我们找了 1 万个人成为我们的会员 , 并从 100 块涨到了 1 万块 。 到 08 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了旅游 B2B 的第一名 , 一年大概有 500 万左右的净利润 。 06 年参加央视网的赢在中国 , 看到了马总 , 也第一次知道了风险投资 , 看到可以用未来的希望拿到今天的钱 , 觉得很振奋人心 。 但此后 06-08 年找投资 , 两年时间也没有人投我们 。 直到 08 年苏州本土投资机构投了我们 1500 万 。 这就是我们从无到有的经历 。
在 06 到 08 两年间 , 我们几乎拜访了中国所有的投资机构 , 但是他们都认为中国的在线旅游 , 除了携程和艺龙在美国上市 , 很难再有 B2B 的第三家公司能够用同样的模式成长起来 。 所以融资一直不太顺利 。
一直到 08 年的时候才找到投资机构投我们 , 当时我们还是没找到中国供应商模式转成 B2C 预订模式 , 没有想过策略的形成 。 到 08 年 , 我们经过一年的试验 , 看到了一个趋势 ,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 从在机场去接受携程的发卡 , 慢慢转换为在互联网搜索产品和服务 。 比如搜索杭州的酒店预订 , 苏州的景点门票等等 。
「花样游广州」同程吴志祥:创业心态的四个坑
本文插图
【「花样游广州」同程吴志祥:创业心态的四个坑】
08 年感觉到新的和消费者接触的点:在搜索方面做的好 , 也许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 08 年获得 1500 万投资后 , 差不多 1 个月后我们全部付给了百度 。
我们招聘人数最多的部队是市场部 , 他们在百度上想所有投放的关键词 , 去拦截用户流量 。 当时投入产出较高:1 块钱可以挣回来 3 块钱 。 到 09 年 , 网上酒店的预订量我们占到了全国的 5% 。
2010 年我们开始经营门票项目 , 基本上做到了行业第一 , 抢在携程、艺龙之前发现景点门票的细分市场 , 完成了从 B2B 到 B2C 的转型 。 过程很痛苦 , 但是对公司意义非常重大 , 否则我们永远只是一个信息撮合平台 。
在 2013 年 , 我们一年营收 3 个亿 , 利润大概在 3000-4000 万 , 也做好了国内上市的准备 。 但是这时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 尤其是携程重新复苏和去哪儿的争夺 。
13 到 16 年我们看到了在线旅游竞争惨烈 , 存在机会和竞争 。 用户从机场转移到 PC 后 , 又从 PC 转移到手机移动 。 谁能把握住这次在线消费者的迁移 , 谁应该就能在未来的在线模式里拥有比较大的空间 。
所以我们先后融资 80 亿人民币 , 烧了 30 亿左右 , 从在线旅游市场的手机布局拿了最后一张门票 。 尤其是腾讯第三轮的投资 , 对于我们流量端的补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到了今年 , 我们的交易额应该会突破 1000 亿 , 服务的人在 3 亿人次左右 , 我们的旅游类的产品 200 个城市布置了数百家线下的体验店 , 它们一年的销售收入超过 100 个亿 , 在酒店、机票、火车票等领域处于第二和第三的位置 。 中间也产生了很多坑 , 很多需要我们去反思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