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一家叫Stone的酒吧决定停业( 三 )


『酒吧』一家叫Stone的酒吧决定停业
文章插图
Stone “你好 , 中国” 上海站活动现场 , 可以感受到 Stone 在中国还是有相当庞大的群众基础 。
作为一个进口商 , 面对一个自己曾经如此喜爱的品牌 , 我们确实也动过拿下 Stone 代理的念头 。 可 Stone 的野心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 他们选择了自己直接进军中国市场 , 成立中国办事处 , 选择自己运营品牌 。 虽然并没有开设酒厂 , 而是从直营酒吧开始 , 但 Greg 张扬的行事风格依旧 , 作为近几年亲自来到中国最频繁的精酿品牌创始人之一 , 他发挥着自己的天赋 , 举着酒杯站上吧台 , 引导大家一起狂欢 。
『酒吧』一家叫Stone的酒吧决定停业
文章插图
曾经也有一个喜提Stone的梦
Stone 似乎将在美国的成功作为了标杆 , 但凡出手都是大手笔 , 他们还选择了进军大型超市渠道 , 在很多上海知名的商超里 , 都能看到 Stone 的产品 。 说实话面对这个场景 , 我的心底产生过一种很异样的感觉——毕竟当年这是我花了大几千块机票飞往美国 , 像朝圣一样去喝的酒厂 。 曾经被评为“死前必喝”、被摆在精酿神坛之上的酒 , 如今却跟百威、三得利并排出现在一个货架上 。
『酒吧』一家叫Stone的酒吧决定停业
文章插图
超市里打折之后才卖15块一瓶的 Stone , 让曾经高价购酒的爱好者 , 都成了心寒的冤大头 。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 ,Stone 从一开始引以为傲并作为宣传重点的“全程冷链”——啤酒从出了发酵罐 , 下了灌装线开始 , 一直到消费者喝到嘴里的时候 , 全部是冷藏的状态 , 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酒的新鲜度 。 这样的营销角度 , 确实帮他们圈到了一大批粉丝 。 但业内人就能明白 , 这样的流程 , 对于物流的要求极高 , 成本也可想而知 。 如果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算物流比较发达 , 勉强能够保证全程冷链 , 但一些冷链车无法保证送达的二三四线城市 , 你该如何保证所承诺的服务?即使能够冷链到店 , 又如何保证冷库并不普及的酒吧老板会把酒良好储存 。 于是最初被 Stone 当成卖点的“全程冷链” ,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 , 便不再被提及 , 之后就是 Stone 的酒被摆上超市的常温货架 。 从不妥协的“恶魔” , 也向现实低下了高昂的头颅 。
尴尬的是这种妥协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 , 商超这种渠道虽然单次进货量大 , 但动销并不良好 。 Stone 在商超里的售价已经低于酒吧终端的价格 , 但是比起其他十几元的进口啤酒毫无优势 。 原本 Stone 赖以生存的营销策略和形象在这里很难生效 , 大部分中国消费者面对这么多的产品选择 , 并没有闲心去阅读一张英语酒标的内容 , 更不用说去仔细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核了 。 而且国内的商超存储条件和产品日期管理很多时候并不理想 , 一旦业绩不佳 , 打折也毫不含糊 , 让品牌形象遭遇无声的下滑 。 所以 Stone 在商超里面临着老粉不买账 , 新粉不识货的尴尬局面 。
『酒吧』一家叫Stone的酒吧决定停业
文章插图
Stone 在中国最火的时候 , 正是精酿圈追求极致重口味的时候 。 喝 IPA 只看 ibu(苦度值) 多少 , 越高的越好;世涛一定要喝帝国世涛 , 还得是过桶的 。 如果你接受不了 , 那就是口味“不高级”、“不成熟” 。 那段时期的精酿爱好者就像在经历每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会有的一段“叛逆期”——愤世嫉俗 , 反抗权威 , 很多时候甚至没有理由 , 就是为了叛逆而叛逆 , 司空见惯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好的 , 而没有好好想过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