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19岁的小陈同学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生 , 喜欢韩剧 , 喜欢韩国欧巴 , 独自一人在韩国学习 。 学业本来就繁重的她逐渐出现说话不清 , 饮水呛咳 , 同时自觉双下肢乏力 , 行走时右腿拖步、右侧口角流涎 。 刚开始症状还不是太重 , 小陈同学以为独自在韩国 , 泡面、泡菜吃的太多了 , 也就没在意 。 谁知道症状逐渐加重 , 走路向前冲 , 下坡时尤为明显 , 几次摔倒 , 这可把她吓坏了 , 立即从韩国回来慕名就诊于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
接诊小陈的王少鹏医生第一时间对小陈进行了详实的神经科查体 , 并完善了头颅影像学检查 。 结果出来后有点犯难了 , 头颅CT、MRI检查都有异常 , 是什么问题呢?第二天张格娟主任医师晨查房 , 她详细地询问病史 , 体格检查、阅读影像学片子后 , 初步判断小陈同学可能患有肝豆状核变性 , 建议主管医生查角膜K-F环 , 测血铜蓝蛋白、血清铜、尿铜 , 并进行基因检测 。
是什么让张主任敏锐的感觉小陈同学患的是这么少见的一个病呢?张格娟主任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核心:青少年起病 , 帕金森综合征样表现 , 查体时发现角膜周边有色素沉积 , 头颅CT、MRI显示基底节区有损害 。 正如张主任判断的一样 , 最终检查结果都指向肝豆状核变性 , 给予青霉胺、葡萄糖酸锌排铜治疗 , 小陈同学症状明显好转 。 基因检测结果也证实了沈同学患有肝豆状核变性 。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铜治疗后沈同学已经明显好转 , 出院时连声道谢 。 她说:“是市三院让我重获新生!”出院前王医生更是细心认真 , 上网搜了很多关于饮食的资料打印出来给了小陈同学 。 作为主管护士 , 我也很好奇 , 难道“吃”和这个病有很大关系吗?看来我也要好好学学了 。
01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呢?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 其是由基因突变导致 ATP 酶功能减弱或丧失 , 导致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 , 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角膜色素环即 K-F 环是本病的重要体征 , 出现率达 95% 以上 。 K-F 环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 , 角膜内表面呈绿褐色或暗棕色 , 宽约 1.3mm , 是铜在后弹力膜沉积所致;K-F 环的准确检出常需要裂隙灯才能观察到 , 典型者肉眼也可看到(我们小陈同学就是张主任肉眼看到哦 , 下图是我们眼科拍的) 。
「小陈」【“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本文插图
「小陈」【“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本文插图
「小陈」【“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本文插图
02
有哪些分型?
肝型
①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增高;②急性或慢性肝炎;③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④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
脑型
脑型
①帕金森综合征;②运动障碍: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讲话困难、声音低沉、吞咽障碍等;④精神症状 。
其他类型
以肾损害、骨关节肌肉损害或溶血性贫血为主 。
「小陈」【“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本文插图
03
有哪些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
04
有哪些检查?
铜含量测定、铜蓝蛋白测定、肝脏B超检查、头颅CT、MIR、脑电图、心理测试、基因检测等 。
05
如何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 , 治疗方面主要是驱铜治疗 。 但是除了药物治疗 , 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 饮食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利用食物因素 , 大大减少铜的摄入、促进铜的排出 , 保护肝功能 , 减轻症状 , 防止病情发展 , 维持和巩固已获得的疗效 。 饮食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一项基本的、必要的有效措施 , 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 而饮食护理是重要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