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个骂人的称呼,百年前却成为了一种“尊称”,大官抢着称呼!
“奴才”是指:侍奉主人的仆人。奴才二字何自出, 陶宗仪《辍耕录》以为:“‘奴才’二字始于郭令公,‘子仪诸子皆奴才’一语,非也。骂人奴才盖北俗,中原无是语也。有之,自晋始,晋世五胡人中国,胡言遂载以俱来... ...”
文章插图
相信喜爱宫廷剧的读者,都会记得宫中的佣人常以“奴才”自居,可是,你知道吗,“奴才”一词只是属于清朝的称呼,这在其他朝代的宫廷剧中,是看不到的。明朝之前,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所以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这“奴才”的称呼在现在人看来,奴才这个词就是一个骂人的话,但是在两百年前,这个词却是一个尊称,因为只有有地位的人才能这么称呼自己。这个时期自然是清朝,当时满清人建立了清朝,虽然满清人统治着江山,但是他们也知道,即便是自己统治江山,他们也不能让汉人为奴隶,毕竟汉人总比满族人多,毕竟满族人是后来入关建立的王朝,再加上汉人比较众多,真的要奴役汉人的话,万一汉人起义大清王朝还是很不稳定的。回头这个国家还没建起来多久就被外来侵略者覆灭了,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本是一个骂人的称呼,百年前却成为了一种“尊称”,大官抢着称呼!】
文章插图
于是当时就规定汉人依旧可以为官,这就导致了当时朝堂上出现了这两个阵营,那就是汉人的官员阵营以及满族官员的阵营,而这两方人对于皇帝的称呼也不一样,汉人喊皇帝都是自称臣,而满族人一般是自称为奴才,在乾隆之前这个称呼算是乱套了,因为当时并没有什么规定大臣必须怎么自称,故此有的人称臣,有的人称奴才。而到了乾隆年间,乾隆这才正式规定称呼:只有满族臣子面对皇帝的时候,方能自称“奴才”,汉人臣子是不允许这么自称的,就算官职再高,功劳再大,都不能自称奴才。简单来说,就是只有满族之人才能当自己为奴才,汉人没有资格。这就体现出“奴才”相比于“臣”的优越感,与我们当今看法完全相悖。
文章插图
因此,有些大臣们为了尽可能地向皇帝讨亲近,每次在呈递奏折的时候,也都会用“奴才”这个词,显得自己和皇帝是一家人,满族人民一家亲,日后还能多多受到皇帝的关照,说不定还会给那些大臣们升官加爵,何乐而不为呢?既然奴才这个词是满族人的专有名词,那么汉族人就是坚决不可以使用的,一旦使用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并且每个皇帝的惩罚力度还不一样。在康熙和雍正统治清朝的时候,也有一些汉人不懂规矩或者是想向皇帝讨亲近,便用奴才自称写奏折,皇帝见到后并没有怎么理会,可能批评一番,小惩大诫一番。后来雍正为了这事还专门下了一个圣旨,要求大臣们上奏章时,不必区分满臣还是汉朝,一律使用“臣”,但是这还是禁止不了汉人大官,为了与皇帝套近乎自称“奴才”。
文章插图
直至乾隆时期,“奴才”和“臣”的称呼使用便被严格规范,任何人不得乱用,否则,违禁处置。当时规定:满臣在奏请国事的时候,只能称“臣”,与皇帝探讨私事的时候,方可使用“奴才”。至于汉军,则享受满人同等待遇,对私奏折中可以称“奴才”。清朝初期,上三旗和包衣面见天子的时候,都是以“奴才”自称,其余旗人则只能在面对旗主的时候,方能自称“奴才”。乾隆时期进行规范后,整个八旗之人无论是旗人还是包衣,都需要向乾隆称“奴才”。相反的,汉人只得称臣,不得有别的称呼,否则就是犯了大不敬。因此才会在清朝的时候很多大官员抢着自称奴才,我们最了解的应该就是和珅在乾隆面前总是自称奴才,而纪晓岚就是一直称之为臣。可见在两百年前,所谓的“奴才”这个称呼也只有满清大官才可以当得起的。这也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在君主面前都是要自甘低一等的,现代肯定没有人再愿意自称奴才了。
- 赘婿:楼舒婉是不是穿越者?种种迹象表明宁毅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 此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唯利是图,许多人都知道,但大都读错了
- 童话里的王子都是骗人的?原版《格林童话》,实际比现实中更黑暗
- 遮天他是仙路多悲歌最真实的写照
- 让梁山好汉折损大半的方腊,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局如何!
- 鲁迅、许广平与朱安三个人的故事,总有一人是配角!
- 宋江牺牲70多个兄弟,只换到一个楚州安抚使,放现在是多大的官
- 清代最懂西学的人,要为一个举人来回考试,最后也没考上
- 风清扬为何不出手驱逐岳不群,光大剑宗?主要是害怕一个人
- 卢德发现1700年前马赛克地板画,不仅精美,还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