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财万贯不如良好家风,唐代杜家一门三杰,做父母的都看看!
文章插图
在唐朝有两个“李杜”组合,前者为李白、杜甫,后者为李商隐、杜牧。虽然上述的四人全部名垂青史,但每人生前都混的有点不得志。
李白想在仕途上走个一帆风顺,但皇帝始终把他当做消遣对象;杜甫倒是混上过一个八品小官,可一生主要时间都是在躲避战乱直至最后客死在一条船上;李商隐的政治人生刚刚开始就被迫卷入了派系争斗,职业生涯除了平平庸庸就是碌碌无为。
唯一的例外便是杜牧,年少成名的他一生高官得作、骏马得骑。但真正蹉跎的岁月在其少年,堂堂宰相家的贵门子弟却落魄到投靠亲旧,这是怎么回事呢?
文章插图
一、爷爷的优秀
杜牧的爷爷叫杜佑,出身于京城杜家大族。从剡县的县丞做起,历任苏州、饶州刺史,后来成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地方上任职超过三十年,期间还经历了震荡全国的安史之乱。
这段经历让杜佑深入人间,了解百姓苦难。同时使他洞悉各种社会矛盾,为将来步入朝堂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比如他在岭南朱崖地区平定叛乱后,亲自帮助当地民众发展生产、传播文化。当淮南发生旱灾时,他自主废除了百姓们的苛捐杂税,同时命令富户出售粮食。经过杜佑的精心治理,灾荒终于得到了平息,社会出现了安定局面。
公元803年,是杜牧出生的年份,也是杜佑荣登宰相权位之年。那段时期,是长安政坛最飘摇的时候,三年之内竟然出了四任皇帝。杜佑处于权力风暴的中心地带,纵横捭阖之间还要维持政务正常运转,其中付出的艰辛旁人根本无法体会。
不仅如此,杜佑还是一位学者。他白天处理公务,晚上挑灯读书。花费了三十六年的时间,撰成《通典》二百卷,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里面不光包括从黄帝到唐朝天宝末年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从百货饮食到地理山川的记载。
如此出色的人才自然得到了别人的尊重,皇帝拜杜佑为司徒,封岐国公。为显尊敬,皇帝从不直呼其名,只称呼他的官职。
70多岁的杜佑想辞官退休,遭到了皇帝的拒绝,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准许每隔三至五天上一次班,但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大朝会还是必须要到的。可见杜佑的重要性。
文章插图
二、爸爸的平凡
公元812年,杜佑去世,备极哀荣。一年后,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去世了。
杜从郁是个悲剧型的人物,尤其是夹在老子和儿子之间,就显得这个人物更加悲剧。良好的家教造就了他出色的能力,所以仕途一直很顺畅。这一点可以从史书上得到证实,寥寥数字的生平说明其没有经历过值得记录的大风浪。
公元803年对杜家来说三喜临门,这一年未来的大文豪杜牧出生,这一年家里的顶梁柱杜佑成为宰相,这一年杜从郁升职为为监察御史。在唐代,监察御史是成为宰相的必经之路,可以说位极人臣的时刻指日可待。
但很快“三喜”变成了“双喜”,同事们说:“父为相,子为谏臣,若施政有失,子不可论父。”也就是说伦理纲常要求儿子不可以议论父亲,哪怕只是工作职责也不可。于是杜从郁被调离岗位,终身未受重用。这一点也从史册那寥寥数字的记载中得到了证实。
在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下,这样的一个人才就被轻易毁掉。其中的心酸或许大家都能体会,因为实在是太冤枉、太无奈。
文章插图
三、宝贵的财产
两年间接连失去祖父、父亲的杜牧没有时间悲伤,因为频繁地搬家搅乱了杜牧所有节奏,从天上掉进土里的眩晕感霸占了他的精神。
因为杜家清廉,日常生活靠举债度日。在失去收入后,偌大的杜家相府很快被拿去抵债。八年间,杜牧被母亲带着迁居十余次,最后不得不依靠亲朋故旧施以援手才保证不被饿死。
- 清朝最坑人官职,正一品头衔听着很有面子,其实权力不如七品县令!
- 刘禹锡这首诗告诉了我们,生活虽然不如意,但是也要坚强地去面对
- 美院教授写《兰亭序》,不如11岁小学生?我看不至于吧
- 画师的一点点,我们的亿点点!不如重金求一双这样的手吧
- 金庸武侠中,武功还不如江南七怪的两个组合,名字都带个“四”字
- 《锦心似玉》中的冬青,段位太低,还不如《红楼梦》里的傻大姐
- 养花不如养树,要是客厅太空旷,就摆种一盆金钱树,寓意好又美观!
- 养菊花不如养此花,花开三季,秋后翻出一堆小地瓜!
- 武松与林冲刀法大比拼,但二人论水平都不如这位名将后人
- 晁盖有钱有势,为何要打劫生辰纲看十万贯相当于多少钱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