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为何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而受世人谩骂( 二 )


这点其实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莫言的获奖作品《蛙》其中的确有一些情节比较尖锐犀利,但难道所有写的真实的内容就都是向西方献媚,贬低自身?为何大家不能接受现实,然后对此进行反思,加以改进呢?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为何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而受世人谩骂
文章插图
要知道《蛙》在获得诺奖之前,先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总是我们自己的奖项了吧?等于说连国内最高等级的文学奖的评委们都不认为这本书的意识形态有问题,认为其贬低国内的人难道不是在强行嘲讽莫言吗?
不过话说回来,莫言的很多作品对于大众来说的确有些看不懂,因为他的写作手法有些意识流的特点。不过这一点不仅限于莫言的作品,可以说所有获奖的,具有深度的作品,基本都是这样。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为何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而受世人谩骂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为何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而受世人谩骂
文章插图
像是另一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王安忆的《长恨歌》也是如此,国外则更常见了,日本国宝级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等作品也是这般,包括之前读杜拉斯的《情人》的时候,我曾一度因为她倒叙、插叙等互相交错的写作手法不得不非常缓慢且仔细的阅读。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文学作品的通病,但文学作品跟更受大众喜爱的网文不一样,网文说白了并不需要带脑子,“爽”就完事了,很多时候逻辑都不通顺,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则不尽然,你以为他是在讲一个这个故事,实际上他是通过这个故事在讲另外一个故事,会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或者社会道理需要你去挖掘。
所以综上所述,莫言是否中国唯一够得上诺奖的人不一定,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他的作品也绝非那些抨击者所说的那么不堪,只有真正读了他的文章且读懂了的人,才会明白这种抨击有多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