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与徽商——中国古代商帮的功与罪( 二 )


03
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晋商和徽商的故事中,这一点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时”可谓国家的形势和政策,“地利”即为地理优势,而“人和”却要复杂得多。
在晋商崛起的过程中,政治的参与和影响始终都在。比如,明代中期最著名的晋商家族——蒲州的王家和张家。王家起家靠的是粮食贸易,但真正使家族腾飞的却是第二代子弟中的王崇古。王崇古考中进士后一直升迁至位高权重的宣大总督,成为北方防务的最高指挥官,而其兄王崇义从商,兄弟二人一官一商,很快就控制了河东盐场。王家亦成为全国第一大盐商。
晋商与徽商——中国古代商帮的功与罪
文章插图
张家的“发家之路”与王家如出一辙:“创二代”中的张四维考中进士,后升至礼部尚书,在张居正去世后曾当过内阁首辅。其弟则在山西经商,后在张四维的帮助下,控制了北方的另一个大盐场——长芦盐场。家族势力自此一飞冲天,比肩王家。
商帮的成功基础自然在于其出色的经营能力和理念。比如晋商讲究义、信、利,以仁义和诚信为经商准则;他们还奉关羽为神,看中的正是关羽身上“义”的精神内涵。明清两代,关帝庙遍布天下,与晋商的崛起和推广有很大关系。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晋商和徽商之所以能在明代崛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无论是开中制还是折色制,其本质都是国家控制重要物资(盐)的生产,在销售上实行特许经营(纳粮换盐)和市场准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官商一体”的现象——主要官员和大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一家人。与晋商相比,徽商的“官商一体”也不遑多让。
这一点很像现代经济中的“承包制”:在不改变对重要资源实行国有专营的前提下,激发民间的生产积极性。从明朝实施的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一初衷。但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它败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法制化,并为官商经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无穷的寻租空间。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一旦朝中没人为之“代言”,商帮的没落亦可谓迅速。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即是例证。
晋商与徽商——中国古代商帮的功与罪
文章插图
晋商与徽商——中国古代商帮的功与罪】胡雪岩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话题:中国古代的商人为何不为统治者所重视?除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外,商业与政治“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以及商人和官员间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是重要的原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