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剧小生“梅兰芳”遇到昆曲小生“梅兰芳”……

京剧是中国国粹,昆曲则被誉为“百戏之祖”。在戏曲界,历来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对两种艺术的深入研究和融会贯通,更成为梅兰芳等大师名角成才的必经之路。
2月28日下午,现代京剧《梅兰芳·蓄须记》与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中的两位梅兰芳饰演者,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实现聚首。作为东艺艺术脱口秀《LuTalk·东方城市之光》今年的首组嘉宾,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和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施夏明共同受邀,就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及文艺与城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享。
当京剧小生“梅兰芳”遇到昆曲小生“梅兰芳”……
文章插图
“梅郎”见“梅郎”
当京剧小生“梅兰芳”遇到昆曲小生“梅兰芳”……
文章插图
“梅郎”见“梅郎”,会擦出怎样的艺术火花?那就是对大师的共同尊崇。在京剧《梅兰芳·蓄须记》中,傅希如曾扮演中年梅兰芳,演绎大师蓄须明志的爱国故事。该剧去年年底曾献演东艺,好评如潮。傅希如表示,梅兰芳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饰演完他之后,更深切地体会到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与众不同的是他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在我心中,他不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当京剧小生“梅兰芳”遇到昆曲小生“梅兰芳”……
文章插图
傅希如
而施夏明也将在今年4月携《梅兰芳·当年梅郎》加盟第12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演绎青年时期的梅兰芳。“梅兰芳小时候,被师傅骂是‘死鱼眼‘,没有天分,但是梅先生最终却将眼睛练得炯炯有神。”施夏明拥有相似的体悟,并引用了剧中的一句话:“‘难走的路我走,别人不去我去’,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京剧小生“梅兰芳”遇到昆曲小生“梅兰芳”……
文章插图
施夏明
如何传承和弘扬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两位年轻的“梅郎”,给出的答案是“守正”与“创新”。傅希如此前一条后台抢妆开嗓的短视频,收获了1200万次播放量。他希望通过短视频激发观众的兴趣,让大家愿意走近戏曲,了解传统文化。
如今,人们一提到昆剧就想到《牡丹亭》,而施夏明即将献演的《梅兰芳·当年梅郎》却是一出原创现代戏。“之前很多观众一听到‘现代戏’三个字,立马就嗤之以鼻,会觉得昆曲排什么现代戏?能讲好现代的故事吗?”施夏明表示,昆剧团探索加入现代审美因素,就是为了将昆剧普及给年轻人和普通大众,“当下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就是为了降低欣赏‘门槛’,发展更多的新观众来欣赏昆曲。当他们踏进昆曲的大门口,我们一定还会用最原汁原味的昆曲、最精湛的表演艺术将其征服。”他还认为:“昆曲在当代不仅仅是‘活化石’的状态,它更应该展现当下的人和事,并且把当下的美好传播给众人、诉说给众人,这就是我们面对年轻人去推广昆曲的方式。”
当京剧小生“梅兰芳”遇到昆曲小生“梅兰芳”……
文章插图
“文艺是精神的大餐。”两位“梅郎”心意相通,傅希如分享了一段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路历程,“疫情最开始,我感觉到‘百无一用是演员;医生在抗疫前线救人、交警维持秩序,似乎大家都能创造自己的价值,可演员能干嘛呢?”后来,在前辈演员奚美娟的开导下,他领悟到:演员可以通过作品鼓舞人心、激励人心,“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不比物质给予的少,我们文艺工作者可以说是灵魂的工程师。”
文字:曹之光
摄影:郭新洋
当京剧小生“梅兰芳”遇到昆曲小生“梅兰芳”……】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