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出上联“孙行者”,唯有一位学生答对,下联是什么
喜欢周星驰的朋友可能都看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而电影中最脍炙人口的情节,应该就是唐伯虎与对穿肠拼对子的情节了。在这段比拼中,出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对子,比如:
文章插图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文章插图
这就是一副十分出色的拼字联。“十口心”组成了一个“思”,“八目共”组成了一个“赏”(赏的繁体賞在书法中有“八目共”的写法),对得相当工整,还同时能表达唐伯虎对秋香的爱意,实在是妙。据史料记载,对联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大概在公元240年左右,在孙权时就已经有非常工整的对联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对联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和延伸。除了像上面的拼字联,还出现了很多精妙的对联方式。
文章插图
比如拆字联就有: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东两点即为“冻”字,西两点即为“洒”字,而下联也很工整,横七刀是为“切”,竖八刀是为“瓜”,上下两联对得十分巧妙颇有趣味。
文章插图
或者更加“变态”的多音字联: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像这种对联看上去就让人头痛,不好好斟酌一番还真不知道怎么念。但对联却从不是自多而难的,在清华大学曾经有有个教授,出了一个三字上联,让学生们对出下联,结果却难倒了一众优秀的清华学子。
文章插图
这个教授的名字叫做陈寅恪。陈寅恪号称“清末四公子”之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等等。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城内一个富裕的家庭,从记事开始就学习四书五经和世界地理等等。1900年,陈寅恪的祖父去世之后,陈寅恪便跟着父亲陈三立去了江苏金陵,陈三立本来就是一位著名诗人,文学素养相当之高。陈三立在江苏开办了一间思益学堂,用先进的思想来教授新时代的学生,而陈寅恪自然也在内。
文章插图
后来,陈寅恪又先后到日本、柏林、瑞士、法国等等国家留学,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才回国。而此时的陈寅恪已经精通好几门语言了。他发现自己在语言学上十分有天赋,在1918年时甚至还学习了梵文和巴利文。这就更不用说陈寅恪深耕了十几年的汉语汉字了。1925年的时候,清华学校改制后成为了清华大学,并在学校里开设了“国学门”,并先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等大家在学校任教,而陈寅恪也因此成为了清华大学的老师。
文章插图
在一次教授关关于中国对联知识的时候,陈寅恪就心血来潮,给底下的学生们出了个上联,让学生们对出下联,上联仅仅只有三个字:孙行者一时之间底下的学生都开始对了起来,当然还颇有些玩笑的意思,什么“猪八戒”、“沙和尚”甚而“行者孙”、“者行孙”都冒了出来,这可是《西游记》当中的戏说桥段。陈寅恪自然也没有细究,只是让学生们不断作答,但换来的却都是陈寅恪的摇头。
文章插图
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其实还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孙行者”算是一个人名(总不能说猴名吧),下联要对自然也得是一个人名,其次“行”为动词,“者”在文言里句尾常用作虚词,再要加上音韵要求的话,要对出下联就难了。直到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出了他的答案,陈寅恪才点了点头,给了这个学生一个满分。加上这个学生的下联,整个对联就是:孙行者胡适之
- 才女上联“昨日今日明日,日复一日”,穷书生下联令人感动!
- 古龙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此联不通,下联却被网友对出!
- 汉服当校服,学生走“格格步”?大学教授痛批:荒唐!原因有三
- 知府出一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对出一下联堪称完美
- 北大教授提议恢复土葬火葬比土葬更消耗金钱和土地资源
- 千古绝对! 上联: 一火为火, 二火为炎, 三火为焱, 下联经典到爆!
- 皇上出一上联,考生答不出转身就走,皇上:别走,你就是这届状元
- 乾隆殿试出上联,考生听后转身就走,乾隆:站住,状元归你了!
- 秀才一上联“官渡渡官官过渡”,武将一下联,堪称千古绝对
- 美院教授写《兰亭序》,不如11岁小学生?我看不至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