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一直在身边#盒马走下神坛( 二 )


曾几何时 , 侯毅以盒马高坪效为荣 , 2018年9月披露盒马成熟店面坪效高达5万 , 是同行3倍以上 。 不过 , 成熟店面毕竟是少数 , 盒马在二三线城市铺设的很多店面只高出行业平均水准一点点 , 坪效不超过2万的不在少数 , 甚至部分门店只有1万初头 , 可见盒马整体坪效并没有侯毅标榜的那么出彩 , 也从侧面证明3公里配送具有一定局限性 。
另一方面 , 盒马碰壁也与在选址上失利有关 , 因为昆山吾悦广场定位于“新城市中心” , 处于发展期 , 并不成熟 , 盒马指望其带来稳定的客流显然不切实际 , 给零售业带来的启示(教训)是: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新零售 , 都不能违反零售业的基本常识——选址能力始终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
作为新物种的盒马也不例外 , 而且中高端定位决定其对选址要求较高 。 试想一下 , 如何盒马门店开在偏远地方 , 即便优惠幅度再大 , 销量可能也不及核心地段 , 因为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化 , 客流会被周边海鲜市场均摊 。
在我看来 , 被过于神化的盒马迎来首店歇业 , 成为其走下神坛的开端 。 换个角度看 , 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 与其活在外界捧杀的虚幻之中 , 不如直面商业模式和日常经营的各种问题 , 并加以改进、调整 。
其实 , 在昆山新城吾悦广场店关闭前一个月 , 侯毅便开始反思盒马售卖货品的品类、物流成本与统一大商超的模式是否能够全然成立 , 并预言2019年将是一场填坑之战 。 他的反思不无道理 , 盒马高速扩张这3年 , 的确难以依靠盒马标准店单一业态覆盖市场 。
全面发力小业态和精细化运营是可行的破局方向 。 因此 , 你会看到 , 盒马不再一个模式打天下 , 在盒马标准店之外 , 陆续衍生出菜市、mini、F2、小站、便利店Pick`n go和盒马里六大新业态 。 看似毫无边界的扩张 , 实际上是以多种业态占据用户不同场景下生鲜消费的流量 , 可以视为盒马对于新零售形态的试错 。
不知你发现了没 , 盒马新业态布局主要集中在2019年Q1、Q2这两个季度 , 经历了从“大店”模式到“小店”模式的战略调整 , 整体成本下降 , 投入相对应减少 ,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2019年Q1、Q2购买商品与设备花费保持在低位 。
某种程度来看 , 这两个季度正是盒马由原先大门店业态转向更多元、成本更低的小业态的转型期 , 重要性堪比初创期 , 因此其少了往日的意气风发 , 多了几分沉稳冷静 , 把模式跑通当作第一要务来抓 , 重获阿里“爸爸”认可后才能喜提更多投入 。
果然 , 侯毅主导的盒马变阵没有让张勇失望 , 阿里很快也恢复了对盒马的大力支持 。 2019年Q3 , 盒马完成战略调整后重新进入高速扩张期 , 购买商品与设备花费重回百亿水准 , 期内自营门店净增20家 , Q4更是净增27家 。 美中不足的是 , 重仓盒马依旧没有明显改善阿里核心商业利润率 。
我想说 , 盒马找对破局方向固然值得认可 , 但最终落地成果更为关键 。 尽管侯毅说盒马七大业态都很重要 , 没有侧重 , 似乎想一碗水端平 , 但其实还是有很明显的侧重点 , 他本人对由盒小马升级而来的盒马mini寄予厚望 , “在未来的规划中 , 盒马mini业态的销售额将占到整个盒马的一半 。 ”
据悉 , 盒马mini营业面积仅为盒马标准店的1/5 , 取消店内悬挂链并减少冷柜数量 , 品类以散装蔬果为主 , 开店成本维持在200万元左右 , 仅为盒马标准店的1/10 , 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社区及三四五线城市下沉市场 , 似乎宣告盒马将甩掉大店闭店的阴影 , 加速布局全国 。
当然 , 盒马mini也不可避免存在缺点 , 其散装蔬果与盒马的生鲜来自同一产地 , 但在包装处理上相对粗糙一些 , 直接导致生鲜损耗率居高不下 。 侯毅曾透露 , 盒马mini店内70%的生鲜订单来自于散装生鲜 , 表明其在散装生鲜部分面临高需求、高损耗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