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愈的处境,看唐朝诗人怀才不遇的现象
唐朝的诗人怀才不遇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可能是唐朝时期有才能的人太多,导致清高的文人往往不受到别人的待见吧。
当韩愈怀才不遇时我想对他说,我们知道韩愈有过怀才不遇的经历,那么对于韩愈怀才不遇的故事我们有着什么样的说法呢?顺便一起来了解一下唐代有很多的文学家都经历过怀才不遇的故事,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会有更多的体会。
“怀才不遇”情结与韩愈的人才利用思想
□张玉璞在中国文学史上,“感士不遇”一类的文章俯拾即是,它已成为古典诗文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主题。我们在进行韩愈研究时,更深切地感受到充斥其诗文中的那种郁勃难平的“怀才不遇”之愤、之恨、之不平;从而也进一步发现,浓厚的“怀才不遇”情结,是其人才利用思想生成的直接动源。一韩愈在《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中曾指出:“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不遇知己”也就是遇不到善于识别、擢拔人才的执政者。这种情况,到了中唐尤为严重。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几百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这种长时期形成的稳定的用人制度,使得下层士人的仕宦心理,也一直处于一种恒定状态:苟非吾之所有,也没必要煞费苦心地努力争取。士人积极入仕的热情,往往被这种外在的客观环境与内在的心理机制所消耗殆尽。唐王朝以科举取士,相对于前此历代的用人制度,当然是一次人才的解放。按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进士科尤为士人所青睐,因登进士第者,“位极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
文章插图
唐朝的这些骄子门只是我们的例子,可能每一个人都不愿意被别人称作无用之人,但是,现实生活很是残酷,不想靠别人,就什么都得靠自己,而又有所谓的老板活在自我欣赏当中,有几个会真正的去欣赏别人,更没有几个人会在乎人才的流逝,如今,惜材更是一门素养。所以造就很多遗憾,我也更是遗憾这个社会,古今不变的社会!再丰美的草地也会有瘦马,再辉煌的历史也会有瑕疵。
大唐三百五十二年,本该是人才济济、政绩累累,可是高高在上的皇权,难以根除的奸佞,最终还是把那些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才子们拒与千里之外。“报国无门,救世无路”便成了这些才子们永恒的落寞与惆怅,“怀才不遇,抑郁忧愤”亦成了唐朝文学史上最典型的标志与个性!
唐代文学家怀才不遇
陈子昂之怀才不遇——孤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的陈子昂,少时就有“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政治热情。金榜后,他力主息兵、减刑、反贪、轻役,终因多次进谏而触怒龙颜,反遭贬谪。于是登幽州台愤懑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生之有限,世之无情,一腔孤独寂寞中胸而升!
孟浩然之怀才不遇——归隐。
世人心中,孟浩然一直是一个高人、隐士。事实上,他并不甘心隐居。少时苦读的他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一举成名。为了求得援引,他曾赋诗当朝宰相张九龄——“欲济无舟楫,端局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但是黑暗的朝廷多次令他蒙耻,直至灰心无力地归乡。从此以后,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深厚隽永的故人情谊便在他的笔尖涓涓流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李白之怀才不遇——矛盾。
纵酒狂歌,桀骜不驯的李白“浮云富贵,粪土王侯”,他曾朗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是面对永王的盛邀,他还是喜形于色,忍不住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残酷的现实最终还是破碎了李白的梦想,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矛盾之心天地可鉴,痛苦之情日月可知!
- 黄飞鸿后代处境如何?二儿子武功高强却为何被人打死?
- 唐朝“金丹术”的探索活动
- 唐朝最懒诗人,一生只写2首诗,其中一首冠绝全唐,李白也写不出
- 最奇怪的隋墓,出土一奇怪侍女俑,却打破“唐朝以胖为美”的传说!
- 作为古代比较盛世的唐朝,唐制汉服样式竟然这么多!
- 听一个唐朝人给你说说,历史上的“流沙墓”有恐怖
-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标志性朝代,这个朝代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 唐朝诗人一生只留一首诗,仅仅28个字,却流传千年!
- 唐朝“最傻”的诗人,3年写出2句诗,成为千古名篇流传至今
- 本应肉麻至极的情诗,唐朝宰相却写得气势十足,开篇就是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