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还是北方:灭夏之前的商族,蛰伏在哪里?


东方还是北方:灭夏之前的商族,蛰伏在哪里?
文章插图
商族从哪里来,一直是历史与考古学热议的话题。在考古学还未兴起之前,单从历史学角度看,商人是从东方兴起的,并以此为根据地剪灭了夏王朝的统治。但随着田野考古的兴起,我国的考古学序列建立起来之后,商人『东来说』这个结论却不被考古学支持,一时之间,考古学与历史学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详见:文献史学与考古学的正面交锋之战:先商文化来自何处,至今无解
正如上文所言,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商人发源地是『商丘』,而商丘在商朝建立之前覆盖的『岳石文化』与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没有传承关系。相反,来自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却是与二里岗文化一脉相承。这种尴尬的局面,一时让先商文化(商朝建立之前的文化)探索陷入了尴尬的处境。
东方还是北方:灭夏之前的商族,蛰伏在哪里?
文章插图
文献与考古出现了矛盾,是史书记载出了错误?还是考古学文化序列没有梳理正确?各家观点向来不一,如今争论更加激烈,如:
考古大家邹衡力主二里岗文化是早商文化,且认为南外关、漳河型、辉卫型是先商文化;
赵芝荃先生则认为豫北、冀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可以视为先商文化的代表;
李伯谦先生则通过梳理南关外与二里岗文化的关系,将南关外文化,剔除出了先商文化,并将漳河型、辉卫型统称下七垣文化;
著名学者张光直坚信历史文献记载的正确性,并试图用合理的逻辑来阐释考古学的矛盾;
王震中认为文献中的商族发源地『商』应该是在漳河流域的内黄一带,正好与下七垣文化的范围一致;
在先商文化探索上出现的百家争鸣之态,正反应了先商文化探索的复杂性。在未有考古学重大突破之前,这种局面应该还会长期存在。本文就目前考古学与历史学呈现的『矛盾』局面,探讨一种可能性,供大家参考。
先商发源地在北方,符合三代族群迁徙规律
熟悉商朝历史的读者应该了解商朝初期频繁迁都的那段历史,是否也一样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商族是发源于东方的族群,为何会远离自己东部的发祥地,却一直在黄河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内』地区来回迁?最终选择的都城『北蒙』,即殷墟,也是位于河内。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东西。
东方还是北方:灭夏之前的商族,蛰伏在哪里?
文章插图
从历史学角度看,商发源于北方比东方合理,因为从三代族群的迁徙史来看,还从未有一个族群跨地理单元,在远离自己发源地的地方建都。
夏族勃兴
五帝末期,当时的部落联盟核心在黄河之北的『河东』地区,而此时一个部族在大河之南的嵩山周边兴起,号称『有崇氏』,这个部族突出的首领就是大名鼎鼎的『崇伯鲧』和『大禹』。经过鲧、禹两代的积累,有崇氏最终取代『尧舜集团』,建立了夏朝。
从《竹书纪年》的记载来看,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夏朝,它的建立是经过一番斗争的,身为尧舜臣子的大禹,在舜死之后先以『避商均』的名义,南迁到离自己发源地更近的阳城避居,到了大禹的儿子启这一代,更是迁到了阳翟,有夏一代,从阳城、阳翟、斟潯,到原、老丘,最后再到斟潯,这数次迁都,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发祥地嵩山,从未远离。
《国语》:“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东方还是北方:灭夏之前的商族,蛰伏在哪里?
文章插图
从考古上看,夏人迁都也是始终未脱离自己的文化单元『二里头文化』覆盖的区域。从考古学上看,在夏朝建立前后,嵩山周围分布的是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和二里头文化最可能是夏部族留下的文化。而在远离嵩山的地方,如北边黄河北岸晋南分布的是东下冯类型、再往北是下七垣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西北分布的是齐家文化、东方是岳石文化的大本营,每一种考古学文化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族群,从常理上看,夏部族也不太可能脱离自己苦心经营的根据地,迁都到别的势力范围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