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一字并肩王”获封等于篡权预备役,薛仁贵也顶不住!
“一字并肩王”这个称呼听起来牛气十足,大抵意思是,只要被封为一字并肩王,那就相当于和皇帝共享天下。最著名的一字并肩王就是小说和电视剧中的薛仁贵,还有《隋唐演义》中的罗成。然而如果现实中有人被封为一字并肩王,那他离掉脑袋也不远了。
文章插图
被调侃为“篡权预备役”的一字并肩王到底是个什么职位?其实历史上并没有“一字并肩王”这么一个封号,这种个说法只是戏剧和小说中中二化的演绎,相当于网络小说中怼天怼地的龙傲天设定。简单解释一下,“一字并肩王”就是封号是一个字、权势极大的王。
文章插图
就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们来说,李世民的封号是秦王,李元吉的封号是齐王;但是到了其他名不见经传的儿子,封号都是两个字,比如楚哀王、江安王之类。这并不是因为单字封号不够用了,而完全是看菜下碟。贵族封王的传统大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封号大多是按照封地名称起的。但是由于各封地强弱不同,这些封号渐渐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文章插图
最强悍的要数晋王、秦王、齐王和楚王,当时的霸主基本成了这四家的流动红旗。而燕、宋、越等封号就明显要弱的多。而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的封号也是受到了这种传统的影响。李世民和李元吉在唐朝建国时军功显赫,所以这两个代表硬实力的称号自然就归他们所有。其他没有军功或者出生晚、没有赶上好时候的儿子,封号就比较随便了。
文章插图
但同样封的是王,封号字数也代表着品级。一般封号是一个字的,是亲王和国王级别;两个字就次一等,为郡王;再往下就是公、侯、伯、子、男。皇帝的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除了皇帝儿子特别多或者皇子表现特别差,最次也能混个郡王。将军大臣们想要像小说里那样混到异姓王的位置,是相当不容易的。皇族以外混到伯、侯都算烧高香了,而“批发”国公一般都是安抚开国功臣的时候。比如唐朝正史记载的国公约60个,一大半都是李渊、李世民封的。
文章插图
所以可想而知,朝臣和将军想要被封为一字的亲王有多不容易。最早封赏功臣一字王的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韩信就曾被封为齐王。但是刘邦宝座坐稳了就后悔了,开始大规模剪除异姓王。而后世除了皇帝昏庸、奸佞横行,很少再有异姓一字王出现,就连两个字的郡王也大多是死后追封的。一字王、二字王之所以被称为篡权预备役,也是历朝皇帝血的教训。西汉有皇族亲王们的七王之乱,西晋有司马皇室内斗的八王之乱。
文章插图
被康熙平定的三藩之乱,其实也是藩王造反,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当时分别被封为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正史中并没有出现“一字并肩王”这样的称号。唐昭宗为了安抚安史之乱中的功臣,讨好各方势力加封了不少异姓王,直接导致唐朝后期军阀壮大。而明末朝政昏聩,虽然异姓王遍地走,但是这些封号都并不被认可。
文章插图
事实上具有“一字并肩王”实力的,比如魏末司马昭和东晋王导,他们却并没有封王。司马昭在魏国时官至大将军,后来他杀死魏帝曹髦篡位登基。王导虽然没有窃国,但是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了与东晋皇帝“并肩”的实力。而王导自始至终在侍中、司空、太保等官职上徘徊,也并没有封王拜侯。
- 好汉武松在水浒传中的三次流泪,哪一次最让人伤心
- 大汉盛世的真实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走近汉画中的历史故事
- 童话里的王子都是骗人的?原版《格林童话》,实际比现实中更黑暗
- 《诗经》中的第二首诗,《葛覃》为何会位列《关雎》之后?
- 《白鹿原》最经典10句话,说透了现实,读懂能受益一生
- 仙侠作家中的“5大巨头”,他们扛起了仙侠小说的大旗!
- 曾经成为童年噩梦,长在瓶子中的“花瓶姑娘”,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 老话常说“一问三不知”,这其中的“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
- 东坡诗词中的海南春天|文化周刊 | a8993
- 现实中的李靖并不是“托塔天王” ,他为人谦逊有礼, 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