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朝,在朝廷中隐居非常不容易,古代有没有这样的人
关于大隐、中隐、小隐,古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归纳起来,一般的认为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也就是说,普通的隐者,就是找山林之中去隐居。中等的隐者,是在闹市中隐居。最高级别的隐者,则是在朝廷里隐居。
文章插图
“隐者”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群体。首先他们是知识分子,是有很高的学识见解的。同时,他们又是道德高尚的人。总之,就是品学皆有的人。古人认为“学而优则仕”,但是这一类隐者,却选择不与当权者合作,不发表声音,不参与各种纠纷,而把自己隐藏起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隐者,要把自己隐藏起来,去山林中居住,显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在山林之中,由于交通不便,因此与外界的交往接触就不多,自然可以隐居起来。同时,由于不在闹市中,因此可以不受打扰。毕竟市场就是一个名利场。在名利场里不受名利的影响,显然是很难的。而在朝廷之中,要不受影响,就更加不容易了。不过,古人却把在山林中隐居的隐者,称为是“小隐”,而把居于闹市中的隐者称为“中隐”,把朝廷中的隐者称为“大隐”。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表明一个人的定力。也就是说,一人如果隐居山野,事实上他是有意用山野的封闭来隔离自己。这说明他的定力不够,需要外力的强力干预。如果一个人隐居在闹市。那么,虽然闹市有非常多的名利,但是这个人却能够自觉地抵御这些名利的诱惑,把持住自己,同样能够保持高洁的品德和安静的作为。不过,就算是隐于闹市中,其实也算不得什么。为什么呢?因为毕竟闹市虽然算一个名利场,但是诱惑还不大。真正巨大的诱惑,则是当官的诱惑。如果一个人能够身处朝廷中,却能够抵御当官的诱惑,保持自己的定力,那才是最了不起的隐者。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逻辑上,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想一想,似乎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在朝廷这个最大的名利场中,还能保持自己的定力,显然,这样的人,才是最大的隐者。
文章插图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在中国古代,有没有这样的人,他能够确保身处朝廷之中,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定力呢?也就是说,既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德,又要能够把自己的锋芒隐居起来,不干什么事情呢?看起来,似乎这样的人是没有的。为什么说没有呢?因为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如果你想要保持高洁的品德,那么你必然会得罪人。要么得罪皇帝,要么得罪同僚。如果得罪了这样的人,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打击。受到他们的打击,而你又没有什么好的处事手段,自然会受到贬谪。当然了,也不是说一定就会受到很大的贬谪。比如魏征。魏征坚持进谏,看到唐太宗身上有什么缺点,就一定要指出来,绝不藏着掖着。魏征最终也没有受到什么打击。不过,这是因为有李世民这样心胸宽广的君王。否则的话,魏征早就死得很惨了。再比如海瑞。海瑞也是一个一直保持品德高洁的人。他虽然受到了打击,但并不厉害。而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有皇帝的容忍等等。【大隐隐于朝,在朝廷中隐居非常不容易,古代有没有这样的人】
文章插图
不过,无论是海瑞还是魏征,其实都不能称为隐者。因为隐者必须“隐”。海瑞和魏征恰恰不隐,而是大声地表达自己,因此他们不能称为隐者。真正的隐者,必须是身居高位,而又不能表达太多的声音。然而这样一来,他又无法保持高洁的品德。比如五代时期的冯道。他当了“四朝十帝”的宰相,但实际上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并不大,每个朝代,他都不是主角。这样的人,似乎可以称为隐者。但是,他的品德其实并不是那么高尚。史书上说他“依违两可”。也就是说,有点墙头草的味道。这样的人,更加不能算隐者。如果非得在古代找一位“大隐隐于朝”的隐者,可能曹参勉强算一个。曹参在萧何之后当宰相。但是他当了宰相以后,基本上不干事。一切规矩,都照萧何的来。朝廷中的事情,他也不做主,主要是吕后在做。也就是说,曹参没做恶事,基本能保持高洁的品德,同时又隐藏自己的声音。因此,可以说是一位隐者。但是,曹参虽然做了隐者,可是他却因为“尸位素餐”,纵容吕后害了不少刘氏宗室的人。这样一来,要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其实也是算不上的。总之,“大隐隐于朝”,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想象而已。(参考资料:《反招隐诗》《中隐》《元明纪》等)
- 在这里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
- 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被朝廷通缉,出家有了通牒就可以不吃官司
- 为啥林冲总把禁军教头挂在嘴边?他已经被朝廷抛弃,还在炫耀啥?
- 汉史汉哀帝不顾群臣反对,下诏封傅商为汝昌侯,朝廷法度被破坏!
- 即使宋江不归顺朝廷,这五位梁山好汉最终也会离开!
- 梁山最完美的好汉晁盖和宋江的恩人,终成朝廷大将,并得以善终
- 《水浒传》中如果最后没被朝廷招安,宋江会不会当上皇帝?
- 杜甫家庭有传奇爷爷狂到没边,豪侠二叔13岁手刃朝廷命官!
- 北齐这些事卑微的陆令萱为什么能在朝廷中成功!
- 为什么说铁扇子宋清可能是朝廷的奸细?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