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是何人?
【 三皇五帝是何人?】华夏文明一贯有崇古的传统。从百家争鸣的年代开始,三皇五帝,先王之治,一贯是各家推崇吹捧的理想社会。“托古改制”的事情也是层出不穷。周先不说,商之奴隶统治的残酷从考古证据来看超出想象,那么夏之前三皇五帝是个什么性质的社会?一般地推测,似乎是民风淳厚的原始公社,这符合文人们对上古时期的美好想象,但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可能吗?
文章插图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战斗力都很低下,缺乏大规模连续征战能力,这其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导致了各初始人类群落,都只能处于等位竞争的关系中。按自然界生物种群等位竞争的惯例,一旦相遇,要么消灭对方(黑暗森林法则),要么同化对方(只吸收没有抵抗能力的妇孺,一如千年之后的游牧民族),不能太指望在生产力低下,生存还是奢望的条件下,能够有太多恻隐之心。直到近古,拥有绝对优势的中原王朝,还是得说那些不太开化的民族是“畏威而不怀德”、“狼子野心”,防备。原始时期,没有大量战争的记载和传说,恰恰说明,灭之无遗,甚至分而食之的情况,很可能还是作为通常处理原则存在的。
在文明稍稍发展一些之后,在依旧缺乏绝对控制力的情况下,弱小的部族想让处于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放心来谋求生存的唯一方案就是自剪羽翼。如同后来西方人所见大搞活人祭祀的美洲土著一样,失败或者处于绝对劣势的部落中的战斗主力以及潜在的战斗力,通过自愿成为牺牲品,打消对方的种族灭绝之心,来完成臣服的过程。想一想几千年之后的草原上还一度存在的“减丁”操作,在原始社会蒙上神的外衣,其间的生存逻辑昭然若揭。
文章插图
在这个就今天而言很可怕的历史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远不是那么固定。就我们今天看来,人类活动的范围与技术水平有正相关。也就是说,技术水平越高,活动范围越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人类的活动能力是被农业生产束缚在土地上的。游牧民族动辄数千公里的迁徙,又留下了多少文明的痕迹呢、上古之时,渔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活动的范围要远远大于后世,只不过这个活动所需的时间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漫长的多。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生活的地域相距甚远是一种常态,期间有所反复也是正常之事。在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数十万年历史中,肯定不会存在事先规划好的路线。
在这个从游徙到半定居再到相对固定聚居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古三皇为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的可能性最大。从其命名来看,有巢氏时期,人们开始半定居,燧人氏时代,掌握了火的基本应用,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范围,再到神农氏时代,原始的农业生产基本定型,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所以神农氏又称炎帝。据传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又一说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那么三皇同样有极大可能是三个发展阶段,理解为三个朝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时期文明形态顶多是一个大致的势力范围,融合发展的历程不会太短,因为文明不是一天成熟起来的。但为什么关于文明早期的记忆非常淡漠呢?
文章插图
拿个人成长经历来说,越是经历得多,早期的经历就越是弄不清楚。上初中时,小学期间的恩恩怨怨在你心里可能还是大事,当你走向社会工作之后,对小学期间的回忆则只剩下印象式的整体概念,并且多半会偏向美好,偶尔一两朵记忆的浪花泛起罢了。文明也是如此,在这个阶段信息传递的手段和载体还相当的不靠谱,文字、文化、艺术之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远非必要。社会形态高级的,并非信息记载能力一定先进,但基本的思维方式一定会有所改变。如同一个初中生,在体力和智力发育上不一定强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但他对幼儿期记忆的认识一定与小学生有明显不同。在达到具备可靠地进行文化传承手段的及时水准时,所处的文明阶段不同,隐射到对上古社会的群体记忆会有不同的。对比东西方早年间创世神话不难发现:盘古开天与埃及的太阳神等相比,有更多的人格化成分。在东方的传说中,根植于其中依靠自身的情节要重得多。而不是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很大程度上经过了刻意的修饰。所以,认为中华文明“早熟”,也只是对过于久远的集体记忆的一种想象和错觉,没有足够的积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帝王之谷”的传说:“盗墓者,无论何人,都将受到国王的诅咒”
- 鬼谷子究竟是何人?《鬼谷子》这本书究竟高深在什么地方?
- 黄河的源头被找到,仅有碗口大小,为何不能让任何人靠近?
- 鬼谷子:牢记3句口诀,让你练就识人慧眼,任何人都得“现原形”
- 倚天屠龙记里的黄衫女是谁一招就轻松击败周芷若,最后嫁给何人
- 为何人们想穿越到明代当王爷?看到珠光宝气的明王爷墓,我沉默了
- 老祖宗识人术熟记2个口诀,任何人都藏不住,准没错!
- 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是指谁 长什么模样呢
- 女娲想杀纣王被金光所阻,金光是何人发出,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
- 黄河的源头终于被找到,仅有碗口大小,却为何不让任何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