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这两个影子,认识了他们,人生将不在迷茫

庄子:这两个影子,认识了他们,人生将不在迷茫
 庄子:这两个影子,认识了他们,人生将不在迷茫
文章插图
面对滚滚红尘,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如果想走出困境,最关键的莫过于两个字那就是“自知”。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才不会怨天尤人。但要认清自己又谈何容易?“罔两问影”的故事是庄子的智慧,我们亦可从中感受到庄子所言我们所见所闻皆非“真实”,不过如梦泡影罢了。
故事中作者为了能够使我们更加形象的明白其本意,将影子化为两个,一个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影子,一个是影子的影子作者谓之罔两。《齐物论》中影子一会动一会停,罔两有些奇怪便问其为何如此?影子不知从何答起,只说自己不知被何物牵扯以至于身不由己。而后《寓言》篇罔两旧事重提,影子更加详细的描述了自身的感受:
我为何会如此我自己也不甚明了,感觉自己如同蝉的壳、蛇的皮一样,与本体似是而非。在火与光产生的时候自然明亮,在黑暗降临的时候自然消隐。随着它们的活动而活动,随它们的停止而停止。
 庄子:这两个影子,认识了他们,人生将不在迷茫
文章插图
影子之所言又何尝不是我们之所处呢,而罔两所疑惑的也正是我们迷茫的根源。无数个日夜里无数次的问自己“为什么”,而答案除了影子所说的那样,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还有同样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群囚犯自幼便被囚禁在一个山洞里,洞内涂墙四壁,仅有一堆柴火以及因此而投射在墙上的影子。所以他们的世界里别无他物,影子成了唯一真实的东西,就连山洞外的异响在他们看来也是影子所为。
两位先哲都用同样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所见所闻并非“真实”的观点,它们提到的光就是我们的感官和思维,我们所见所闻就如同因光照而产生的影子,和蝉壳与蛇皮一样,胜似本质却又不是本质。虽然根据感官和思维的不同而有清晰之别,但差别终究还是影子与罔两罢了。之所以会感到迷茫,便是因为我们将眼前看到的当成了唯一的真相,还对其深信不疑。
 庄子:这两个影子,认识了他们,人生将不在迷茫
文章插图
当然,两位先哲的故事总是让人有些云里雾里不甚明了,好在《吕氏春秋》中也有同样的故事,相比之下则更加直白易懂。说的是有个樵夫丢了一把斧头,村里四处寻找不得,心情烦闷。这时一个孩子从他身边蹦蹦跳跳的走过,他看着这个孩子,越看越像偷他斧头的贼,无论是走路的模样还是神情甚至说话的语气简直就是一副典型的贼样。过了些时日樵夫在山上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回来时又看到那个小孩,但此刻却觉得对方明明就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能清晰的理解庄子与柏拉图所说,前后两种不同的看法都是基于我们的感知所产生的投影,哪个才是“真实的小孩”是我们难以分清的。说到此处,想必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总会随着自己的感知而有所改变。
 庄子:这两个影子,认识了他们,人生将不在迷茫
文章插图
上文提到的柏拉图故事中,结局是其中一人逃出了山洞,置身广袤无垠的天地间切实感受到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是那么的美丽与真实。而庄子所要告诉我们的又何曾不是如此,囚禁自己的并不是外物而是自己本身,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囚禁了自己的定位,囚禁了自己的方向,囚禁了自己认识自己的思维。当我们迷茫的时候不妨抛开当前所感知的一切梦幻,用全新的认知挣脱自己的束缚,来到山洞外,虽境遇未变但新的观照油然而生,这何尝何不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