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三 )


(水磨坊是宋画中的常见景致)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这似乎是一处人工水产养殖场,满眼的水波纹让人手软)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专门讨论《千里江山图》里的建筑。别忘了,这是一幅山水画,建筑原本是陪衬,画得比较小。但傅先生发现,作者画得相当细致,大部分宅院可以复原出平面图。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比如上面这处私宅,复原出的平面图大概是这样: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发现没有?中轴线最南端临水的地方建了一座亭榭。明清私家园林经常在水边修亭榭,但很少建在中轴线上。可在《千里江山图》里,这种情况出现了三次,由此可见宋朝人的习惯不太一样。我们现在见不到完整的宋代私家园林,《千里江山图》里的例子显得格外珍贵。不过,最精绝的例子,我个人认为要数下面这个: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这是一座深山里的寺庙,云雾笼罩,倍显清幽。你觉得寺庙的屋顶与普通民宅的屋顶有什么不同?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傅先生发现,寺庙屋脊的两头,各多了“一点”: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因为我使用了放大图,可能你体会不到这“一点”有多小。寺庙原本只是山水的陪衬,在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屋顶的“一点”又是寺庙建筑上的微小细节,更是小到容易被忽视。我量了一下(我也真是闲啊),这“一点”的实际长度只有0.5到0.7毫米。这么小的点,画家为何执意要画出,不轻易漏掉?我们把“一点”放大几倍就知道了: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瑞鹤图》,北宋,辽宁省博物馆藏)这“一点”其实是屋脊两端的鸱吻(鸱音吃)。鸱吻长得像一只咬住屋脊的怪兽,是一种陶制建筑构件,原本用来防止屋脊漏雨,后来演变成屋顶的装饰——请注意,不是普通民宅的装饰,而是宫殿、寺庙等高等级建筑的装饰。所以,纵观《千里江山图》,只有寺庙的屋顶多这“一点”,民宅屋顶上都没有。
《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哪一幅画得更逼真故宫之宝
文章插图
(画中出现两处寺庙,另一处在对岸,模糊不清)《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都画得这么长,画得这么写实,绝非巧合。在外行看来,一幅画好不好,首先看“像不像”。国画诞生之初,古人也是这样看待绘画的。从魏晋到唐五代,写实风格一直是中国画的主流,至宋代达到高峰。宋徽宗认为,好画的标准之一是“物之情态、形色具(俱)若自然”。《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都是徽宗朝的宫廷绘画,必然要画得“自然”,画得写实。另一方面,宋徽宗又是个糟糕的皇帝,政绩不佳却好大喜功,认为天下承平日久,自己有资格、有条件享受奢侈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上,他偏爱全景式巨制,一卷展开,千里英姿,国泰民安,尽在其中,你说这画卷怎么短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