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刀人”留下预言,免费赊刀,不怕被赖账他们到底图什么
引言“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这是宋代诗人邵雍在《梅花诗》中的诗句。从诗意上看,它形容的是一个庶民成功翻身、变成当代英雄,燕子飞来、春暖花开,世间早已经物是人非的事。但实际上,它是一首很精准的“预言诗”。“英雄起布衣”和“朱门不是旧黄畿”的说法,与元末朱元璋白手起家很相似,“朱门”指“赤红色”的人家,也指“朱姓”人家;“飞来燕子”与燕王的谋反相同,朱棣从北方而来,大明江山易主、换了新天地。从这里就可以得知,《梅花诗》成功地预言了明的到来和宫廷风云。
文章插图
古今,在我国中的能预言历史大事件的,还有唐代李淳风与袁天罡所写的《推背图》、姜子牙的《万年乾坤歌》、黄櫱禅师的《禅师歌》和刘伯温的《烧饼歌》等,它们都对我国文化和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这些以外,“赊刀人”也能预知未来,这与历史名人和著名书籍的预言大有不同。一、神秘的预言者有人认为,“赊刀人”是一个人;又有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个行业及其从业者。总而言之,从春秋末期始,“赊刀人”便存在。所以从不同朝代都有“赊刀人”的现象来看,“赊刀人”就是一群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与姜子牙、刘伯温、李淳风与袁天等相比较,“赊刀人”既不出名,也不是个别人,只是一群被埋没于人群中的预知者。虽然与这些名人做着相似的工作,但“赊刀人”又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他们只预言一些与普通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大事,从而将自己的刀卖出去。所以,他们只问柴米油盐,不及国家大政。由于这些神秘而又怪异的举动,所以人们又将之称为“卜卖者”。与这一个身份最贴切的是,“赊刀人”从来只做铁器的买卖,且向来都很随意,有钱则卖、没钱也可以赊,到期还钱就可以。不过,其中有一个条件,就是“赊”的价格与市价不一样,往往会高出市价的100倍、甚至1000倍的价格。
文章插图
比如,一把剪刀在市场里买是5块钱,但“赊”之后,其价格就是500元,或是5000元。在这里也有一个前提,“赊刀人”会给“赊”家下一个听起来天方夜谭的喻言,往往感觉像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这更像是一个赌注,如果预言实现,“赊刀人”将会到“赊”家那里取钱;反之,被“赊”物将永远属于“赊”家所有,“赊刀人”不再做更多的追究。如果预言实现了,“赊刀人”又在这一期间去世,那么收账人会不会就此消失?答案是否定的,原“赊刀人”去世以后,还会有人到“赊”家那里取钱。在“赊”的过程中,买家与卖家之间不需要任何的费用,刀是“免费”给。那么,“赊刀人”不怕刀丢吗?二、免费赊刀由于专卖铁器的缘故,所以“赊刀人”一般只在乡村和小巷中出现,成为人们所常见的“游客”。这些地方基本上又多居住贫穷者,出于对农事生产的需要,他们大多对铁器的需求量很大。
文章插图
当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条件不对应时,租赁、借贷、赊卖等交易的形式就随之出现。其实质与正常的交易无异,只是将交换的条件往后推移而已,不过其代价往往比正常交易的要大。往日关于“赊刀人”的说法都只听说于人们的口传口、戏剧,亦或见于某些书中,而最可信的记载当是清德宗光绪四年7月(1878年)连载的《申报》。据报中的报道,咸丰十一年(1861年)5月,浙江省的奉化县内出现一件奇事。有非浙人员用小舟承载着厨刀到县内销售,小舟一直漂移着,只是在闹市中才会停下来。靠岸后,他们在岸上摆放着样式众多的菜刀,供人们选择购买。其实,只要有人愿意,他们会分文不受地“卖出”。一旦达成交易,他们都会出一个谶语,即言:“如今的米价是八十文一升,等到米价出售的价格是十八文每升时,再来收钱”。与之交易的人都不信这一说法,认为他们是白痴。迨光绪初年(1875年),江苏和浙江地区的米价果然下跌到十八文一升,那些曾经“买刀”的人才意识到,那一群被认为是“白痴”的人预言成真。不过,他们都不知道预言者的真实身份。
- 李煜天纵奇才,死后留下一幅诡异的画,800年后欧洲才有次画技!
- 神秘的玛雅人有多超前他们留下的壁画,现代人看完后感到惭愧
- 董其昌临魏晋唐宋诸书卷,唯美书风!
- 古人留下的3句口诀, 越早知道, 越能遇到贵人, 有大出息
- 道士下山抗日,留下一句“盛世便回”,如今道观只剩一人
- 乾隆出1上联,考生对不上扭头就跑,乾隆:留下,你就是状元!
- 中国第一高僧,抛弃两名妻子出家,享年120岁留下一字让人参悟!
- 他们是读书人,不是书法家,300多年前留下的字,足让书法家汗颜
- 水浒传中第一个看穿宋江的好汉,死前留下一遗言,宋江听后很尴尬
-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老祖宗留下4句处世经典,读懂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