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弼 祸从口出的大嘴巴名将(武庙七十二将)

——史料摘译——原文:李大嘴大嘴读史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隋书·贺若弼传》译文:临行刑时,父亲贺若敦把贺若弼叫过来对他说:“我一心想要平定江南,可是这个心愿没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而且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被害死的,你不能不考虑(今后说话要谨慎)。”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他们一家都很能喷,他老爸因为胡说八道被逼自杀,临死前“锥舌诫子”,让他别乱说话,到后来,他还是因言获罪,丢了性命。他就是隋朝名将贺若弼。
贺若弼 祸从口出的大嘴巴名将(武庙七十二将)
文章插图
贺若弼的爷爷叫贺若统,爸爸叫贺若敦。这祖孙三代的名字怎么看上去像三兄弟一样呢?很简单,人家不是单姓“贺”,而是复姓“贺若”。“贺若”这个姓氏源自鲜卑贺若部,属于以部族名称作为姓氏。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时候,很多鲜卑族人都把两字、三字甚至四字的复姓改成了单姓,连皇家的“拓拔”都改成了“元”,只有两个姓氏没有改,这两个姓氏就是贺若和尉迟。
贺若弼 祸从口出的大嘴巴名将(武庙七十二将)
文章插图
贺若弼曾经跟着一代名将韦孝宽“学生意”,表现很是突出,他还得到了另一位名将高颎的大力推荐,“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隋文帝杨坚坐上皇帝的位置之后,憋着劲要干掉偏安一隅的陈朝,把贺若弼这颗强力棋子,摆到了与陈朝接壤的扬州,准备灭陈。贺若弼意气风发,赋诗一首,写道:“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的功劳我做主。
贺若弼 祸从口出的大嘴巴名将(武庙七十二将)
文章插图
东至大海,西到巴蜀,在数千里的战线上,隋朝集结了51.8万军队,分成8路猛虎下山。贺若弼这一路军队距离陈朝首都南京(那时候叫建康)最近,陈朝在贺若弼的进攻路线上布置了层层防御,不说别的,单单是长江,就不是那么容易过的。贺若弼玩了一招“瞒天过海”。首先,贺若弼大量购买船只,却都隐蔽起来,只在江边放了几十艘小破船,让陈朝军队认为他没有渡河的力量,放松了警惕。其次,贺若弼命令沿江的部队加大换防密度,而且每次换防都大张旗鼓,声势很大,弄得对岸的陈朝军队以为进攻即将开始,加强戒备,如临大敌,结果只是换防而已。这样一惊一乍的次数多了,就起到了“狼来了”的效果。
贺若弼 祸从口出的大嘴巴名将(武庙七十二将)
文章插图
贺若弼更是提前发起进攻,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贺若弼部一路突进,摧枯拉朽,一直到南京城外的紫金山(那时叫蒋山)才遇到陈朝精锐部队的阻击。等到贺若弼经过苦战,将一个个陈朝将军击败,成功进城的时候,另一路的韩擒虎已经率领五百骑兵趁虚而入,活捉了陈后主。贺若弼很生气,我辛辛苦苦啃骨头,你轻轻松松摘桃子,太过分了。韩擒虎也不是善茬,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硬道理,再说了,你为啥不听军令提前了半天发动攻击。两大名将互喷口水,甚至拔剑相向,险些火并。灭陈前敌总指挥、未来的隋炀帝杨广不喜欢贺若弼,坚定地站在韩擒虎这一边,好在隋文帝杨坚和稀泥的本事够高深,一人给了一个甜枣,贺若弼和韩擒虎双双列为首功,都被封为上柱国。
贺若弼 祸从口出的大嘴巴名将(武庙七十二将)
文章插图
想当年,贺若弼的爸爸就是因为口出不逊,被逼令自杀。临死前,贺若老爹许下了两个愿望,希望儿子做到,一个是灭陈,另一个就是慎言。贺若老爹还特地找了一把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以加深儿子的印象。起初,老爹的警示还是管用的。还是北周宇文氏当家的时候,贺若弼曾经和另一个高官背地里议论太子,都觉得太子不怎么靠谱。那位高官把两人的讨论结果告诉了皇帝,皇帝招来贺若弼进一步询问。贺若弼突然意识到皇家的事情要少搀合,更想起了老爹的临终教导,矢口否认自己原先的观点。后来,太子登基,那位传话的高官被搞死,贺若弼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