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加林访谈:画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情怀?
文/ 《中国美术报》采访人员?黄家馨?刘晶
文章插图
【何加林访谈:画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情怀?】何加林
中国美术报:您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的首位艺术家,请谈谈您对“大道不孤”概念的理解。
何加林:“大道不孤,天下一家”这句话,是由古代思想家老子和孔子的语境演化而来。转化到艺术上,就是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艺术高度和艺术标准从事艺术创作,就一定能赢得很多的知音,获得很多的观众。
在我看来,艺术家既要极具个性,也要在个性与共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个性与共性相生的艺术生态,可视为艺术上的大道。中国画的创作如果没有共性,容易走偏。历史上像八大山人、徐渭、陈老莲、金农等都是很具有个性的画家,但是他们没有跑偏。“大道”是一种规律,只要我们顺自然之性的规律而行、顺历史发展规律而行、顺时代前进步伐而行,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思想行为,就会在“大道”上,就会“不孤”。
中国美术报: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作品,您在选择展览作品中有哪些特别的倾向?
何加林:我认为创作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美术作品等,是需要艺术家的另一面来滋养的,比如读书、书法、诗文等。在自己的私密空间进行有情有致的艺术创作,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怀,是我平日里观察生活中细微生命的基本状态。这会让我对生命物象的表达更具冲动,也是我用艺术感知生命的原动力。此次展览我取名“笔游墨戏”,并没有展出大幅的主题性创作和写生作品,而是把自己平时的“闲情偶寄”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以表达自己对近距离生活的热爱,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生命存在的记录,回望内心,这是我真实的艺术世界。
中国美术报:如果如毕加索一样,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分为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等等,在现阶段,您会把自己的艺术探索分为几个阶段?
何加林:我认为每个不同阶段、不同时空、不同物象都是有其生命存在的意义的。我并不刻意去区分和追求每个阶段的不同,我希望自己的艺术每时每刻都有意义,用套路画画是对这些生命意义的抹杀,也是缺少才情的表现,毕加索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我所喜欢的。在杭州时,画园林题材很多,来北京之后,四季分明,促使我开始研究色彩,物象的变化使得我产生新的艺术语言,迫使我不断有新的艺术探索,创作题材更加拓展,表现的风格也更加多元。而近阶段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画得“不像”、如何“不画准”。在我看来,“画不准”是能力不够,“画得准”虽然是一种能力,但大多属于笔墨服务于物象,而“不画准,不画像”才是物象为笔墨服务,是一种才情的体现。近几年,我的山水画在观念与语言上,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中国美术报:您最早是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杭州生活30余年,之后北上,在中国国家画院任职,从创研部主任到美术馆馆长,这一系列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的变化,对您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
何加林:我在杭州期间,受大环境影响,审美偏重于对传统笔墨的营造,审美倾向偏甜美,长远来看会成为一种局限。来北京之后,认识到粗犷、苍茫、质朴也是艺术很高的境界,我的作品便开始融入这种元素。这反映出我的内心可能不满足一辈子吃甜食,酸甜苦辣才觉得更有滋味。来到北京之后,因公务繁忙,只有挤出时间来画画,与我的初衷虽有差别,但逐渐觉得为画院服务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看到画院的艺术家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无怨无悔。这也让我体会到放下“小我”,追求“大我”的境界之不同。在创作中的思路自然也更加宽泛,艺术的见地也更加深刻。从而对艺术创作能力与空间的把握更加整体,格局更大。
中国美术报:您近年来也参与到奥运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此过程中,您认为艺术家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和责任?
- 师承关山月的画家,风光时一幅画上万元,如今落魄到住廉租房
- 新古典主义画家Eckersberg--《贝拉和汉娜》
- 传习书画家风采(三)怎一个妙字了得一一杜国库先生作品欣赏
- 画家将女人变成粉红色,灵感来源于芭比娃娃,作品还有点小美
- 这位80后画家画一“坏草莓”,卖出20万,放大10倍看很真实
- 女画家画了一幅“魔画”,不少人看后产生幻觉,专家越看越奇怪
- 寿桃图:当代桃王徐振东老师寿桃图精品赏析
- 他是著名书画家,妻子不育,他没有纳妾,在妻子病故后没有再娶
- 画家陈德鸿出名时一幅画卖数万,落魄后无人问津,一幅画仅两百
- 知名画家的作品消失在邮寄途中!谁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