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这位陶工制作“神”杯,被多位名人抢购,原因是手艺超古人
陶瓷的发明,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陶瓷的发展史,更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每朝每代都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的经典瓷器。在明朝,就有一个造型奇特的桃形杯,后人对它的评价甚高,甚至是比“商彝周鼎”都不落下风。这个神奇的桃形杯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何要有这么高的评价?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文章插图
桃形杯之所以珍贵,首先在于其样式奇特。它通高84厘米,口径10.5厘米。桃形杯的主体造型是一个连着枝叶,被切开的半个大桃。丰硕肥大的半个桃子就是杯口,与之相连的桃柄和枝干,又自然地盘屈成中空的杯柄。作者还巧妙地将枝干做得高于杯口,这样握起来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有意思的是,桃形杯的杯足,竟然是用桃枝的叶端、枝干和小桃自然地形成的,极富天然之趣。而整个桃形杯呈暗红色,圆润、自然、可爱,活脱一个“三千年一结果”的天宫蟠桃形象。
文章插图
这件桃形杯外形精致奇特,还富有文化内涵,其中还涉及三位名人。首先,从第一位名人说起。这位名人叫储南强,号简单斋,生于清光绪二年。他早年与黄炎培是同学,辛亥革命后,先后在宜兴,南通任职。后来无意仕途,在50岁那年登报归隐,开始醉心于陶瓷的收藏于保护。那年,储先生在燕地无意中发现了这件桃形杯,一下子就相中了。也许是当时的桃形杯的主人看出储先生的心思,故意不想卖。无奈储先生着了魔一般,又是托熟人说话,又是不断抬高价格。最终,以不菲的价格将桃形杯收入囊中。友人问他:你也收藏了不少好的瓷器了,干嘛为了这么一个杯子下这么大功夫。他却自信地说:此杯比“商彝周鼎”而一点不落下风。
文章插图
“商彝周鼎”,这个成语出自明朝沈榜的《宛署杂记·古墨斋》。彝和鼎,都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句成语的本意指的是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后来被泛指极其珍贵的古董。可是有读者会问,这个桃形杯,真有那么珍贵吗?
【明朝时这位陶工制作“神”杯,被多位名人抢购,原因是手艺超古人】
文章插图
这就涉及到桃形杯的作者,也是桃形杯珍贵的第二点。在这件桃形杯的外沿下方,刻有两句七言诗,内容为唐朝诗人许碏的《醉吟》前两句: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落款署名为“圣思”,并钤有“圣思所作”小印一枚。这个圣思,就是桃形杯的作者,全名项圣思,是明末清初最有名的制陶艺人之一。史籍上关于项圣思的记载极少,甚至连他的生卒都不详,只是传说为修道人。但是,项圣思的制陶手艺却是公认的。善制陶杯,而且比常规的陶杯还大,还巧,通常陶杯上还有花果,枝叶,而且杯上的花叶,枝干无一不妙,甚至达到了让人看了就爱不释手的境界。拥有如此厉害手段的项圣思,其作品传下来的却极少,桃形杯,就是最为珍贵的一件。
文章插图
有意思的是,储先生得到这件桃形杯时,杯的底叶处还有个小小的破损,于是,这件桃形杯又引来了第三位名人——裴石民。裴石民是宜兴蜀山人,著名的紫砂艺人。他从小学习陶艺,长大成名,善于制造杯盘、炉鼎等器。在艺术风格上,以古器为借鉴,作品造型典雅别致,同时兼具青铜器的敦厚稳重,尤其在仿真果品制作方面最厉害,是当时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储先生便找到了裴石民,请他将桃形杯的破损处修复。而裴石民也一下子被这件桃形杯所吸引,不仅将破损处修复得天衣无缝,而且,还新手为桃形杯配了个底座,让桃形杯又多了件华美的装饰。
- “贵其所无,贱其所有”,明朝不平等贸易对其茶马互市衰亡的影响
- 明朝男子家里来一马匹,因此走上人生巅峰,马的来历还是惊人
- 这位桐庐籍傅派花旦你爱了吗?
- 明朝末年,真的发生过资本主义萌芽吗?
- 马未都号称"玉藏王",可他所有藏品,都不及这位美国人一件珍贵
- 这位道教大神掌管雷部众神,被称为“群生父,万灵师”
- 独孤求败剑法有三个传人,杨过算不上最强,你听听这位高僧怎么说
- 这位80后画家画一“坏草莓”,卖出20万,放大10倍看很真实
- 我国最大的碑材,号称“天下第一碑”,却是古时明朝的烂尾工程
- 水能做雕塑吗?中国这位年轻的雕塑家给出答案,获赞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