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向,是“装”的

01
关于内向和外向,有个著名的笑话:
“外向的工程师是什么样的?他们跟你讲话的时候,会望着你的鞋子而不是自己的鞋子。”
如果把所有性格特质做个排名,估计内向是最不受人待见的了。眼神躲闪、喜欢独处、一说话就脸红,似乎成了内向者身上的标签。
对内向者的偏见,大胡子弗洛伊德的“功不可没”。
在他的著作中将内向这个概念,描述成带有负面意义的自恋,而给予外享健康、正面的评价。但是随着大脑科学的发展,
研究者发现,内向人群中有30%的成员,其实同样渴望与他人交流,只不过习惯自我设限,不敢迈出第一步。
如果你是喜欢一个人独处的内向者,这没什么不好。
不过,如果你也是看似内向,但是渴望与外界交流的“假性内向者”。那么,这本《
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
可以祝你一臂之力。
30岁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向,是“装”的
文章插图
作者是华裔作家杰茜卡·潘,这本书完全是她的个人经历:如何从腼腆内向的小透明,修炼成可以表演脱口秀的社交明星?
“外向者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他们喜欢与别人待在同一个空间里,享受互动和聊天带来的快乐。而对我来说,和别人聊天时要理解的东西、需要耗费的经历实在太多了,简直难于上青天。”
不过,和很多享受孤独的内向者不同,杰茜卡·潘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内向性格,但她始终憧憬着一种更辽阔的人生。这种内耗的状态,让她一直处于纠结之中。
在北京做采访人员时,面对镜头她总是无法做到从容淡定,头冒冷汗,心跳加速,语无伦次,最后不得不仓皇离职。
定居伦敦之后,她再次失业,随着最亲密的朋友搬离,她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她在内心不甘:
如果一直这么内向的话,是否会错过那些未知的精彩?
作为一个行动派,她开启了“外向的一年”计划,尝试过一种新的生活。
30岁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向,是“装”的】02
1921年,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第一次描述内外向两性格:
内向性格者的精神能量流向内部,外向性格者则流向外部。
对于内向的杰西卡来说,纵使雄心万丈想要改变自己,迈出第一步也是艰难。毕竟,她连和陌生人搭讪都不敢。
思来想去,杰西卡去求助了波士顿大学心理治疗实实验室的主任,霍夫曼。专家和她说,“暴露疗法”是治疗社交焦虑的关键。通俗点说,就是
直面你的恐惧

杰西卡鼓足勇气,在伦敦站台上询问陌生男人,英国女王是谁?……事实证明,和陌生人搭讪并不会让自己“社死”,反而让她更有勇气继续探索外向者的精彩世界。
接下来,她参加人际关系培训班,在飞机上主动出击和别人聊天,通过社交软件寻找新好友,在大庭广众下表演脱口秀,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单人旅行,登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组织一次朋友聚会。
这些都是杰西卡不断突破“底线”,在成为一名“进击的外向者”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新体验。
30岁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向,是“装”的
文章插图
03
天生我才,其实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杰西卡一再强调,性格平等,只不过是长期的内向经历,给她带来一些不好的人生体验。这也是她决心改变的契机。
“我希望成为自己钦佩的那种人——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面对重大问题能深思熟虑而不是做简单的选择题。”
她并没有一味鼓吹外协变成外向者的好处,只是坦然写下了自己的全新体验。能决定你心之所向的,只有你自己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杰西卡的朋友,心理学家尼克说的:
“没有人会主动挥手,但所有人都会回应你的挥手。”
尼克也是一位天生内向者,但是他很享受假装“外向”的过程,并且乐在其中。
也许说了这么多,你还是会迷惑:我感觉自己内向很好啊,为什么要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