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文化正名: 从来没有什么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的“高人”“大师”们有两个名词笑话,一是灵修,它在汉语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对帝王的尊称,后来也有人用来称呼有道德人以及神灵。大师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相信大家都有耳闻,此处就不谈了。别外一个词汇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天人合一了,大师们可能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书籍都没看过,估计看了点修真小说,于是乎搞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但问题是传统文化从来没有什么天人合一的境界。

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
如果大家想知道什么是天人合一,我们可以先看看经典,以下经典中说天人合一的肯定没这么少,但限于篇幅,也为了大家的阅读体验,兴扬各只引一段。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春秋繁露》“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六家要旨》“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简单来说,在古人的认知里天人本来合一无二,人顺天道则昌,逆天道则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衰败,如果顺应利用自然规律,则可昌盛。
因《春秋繁露》是儒家董仲舒读春秋有感,更多的是谈治国,故强调王者的作用。因此书让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延绵两千年国策之书,形成了我们今日诸多习俗观念。
如果真的有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就是在说芸芸众生脱离自然,脱离天地,但问题是就算你飞上月球,住到外星,也必受其自然规律的限制,为一方天地的一份子。故曰根本没有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人皆是天地的一份子。

天人合一的双重意义
为传统文化正名: 从来没有什么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有双重意义,于个人天人合一是修身的根本,于道家修炼斋醮等,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天时和自然环境中。如《全真集玄秘要》中就说“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君子奉顺天时,正心诚意而修之,故常吉。”
在儒家个人修行上则体现在礼法国政之中,君子之礼如《礼记·月令》等皆是顺应天时。
这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如现在正值秋季,我们就热衷于进补。如前几年的2012末日预言,中国的野心家宣传的前兆多是天变。
但我们今天已经知道气候有其规律,人难以改变,和国君无关。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也并非不知此事,但他们为了限制天子的权利,必须用天来限制天子,故虽有《淮南子》等书阐述气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儒家知识分子依旧热助于宣传《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如何利用天人合一?
如何用天人合一,这体现在传统养生、风水、修身、乃至于说服人等方方面面。
养生为顺应四时,起居饮食生活习惯随季节而动,如燕子知春秋而南北。
风水则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改变人周围的环境,给人带来正面反馈。
修身儒道内炼修心皆要取天时,顺应自然环境,古代道观书院所在,人一近立觉不同,就是此因。
大家看电视剧里面人一失恋,一遭遇痛苦的事情就下雨,大家也跟着忧伤起来,这固然有当事人很惨的成分,也有雨的作用。人在下雨天情绪低落是天人合一。所以下雨天不要去想振奋人的精神。
这些本是体现在古代的求吉书上的,里面用各种气候外景为卦兆,来说啥时候说服人好,给的答案是晚饭后。
这些仅仅是天人合一于个人应用的一小部分,读者自己体察天地,感受身心变化,亦可悟出诸多妙用。但切记善用可让自己向善,改善生活;滥用则人神神道道,多拘多畏,贻误自身,还望诸君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