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三十岁到底多重要?古人的经验
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直到现在,“三十而立”这句话都常常被人提起,在人们的认知里,三十岁相当于一个年龄门槛,总和成家立业联系到一起。而民间还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三十不发,四十不富。”这话并不难理解。
文章插图
它的意思是说,人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还不能抓住发达的机会,到四十岁必定很难再有什么大成就了。这话虽然绝对了些,却有不少人赞同,所以才能流传那么广。为什么先人一再强调三十岁这个点呢?它到底有多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除了传统儒家的观点,其实民间也早有相关认知。古代的百姓过着“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生产力比较低下,辛辛苦苦一辈子,也不见得能积攒下多少家业。于是,很多人会选择经商或者读书、参加科举,用这种方式改变自家的地位。
文章插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士、农、工、商有明显的地位差别,“士”就是士大夫,在朝中为官,属于古代贵族;而“商”处于末流,虽然有钱,社会地位却不高。但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不管是富、是贵,都比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一辈子农民要好。
另外还有一点,古人的寿命普遍偏低,在我们看来,三十岁可能还属于刚走进社会不太久的年纪,事业刚刚起步,但对先人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十几岁就可以生孩子,二十多岁就已经担起了整个小家、甚至大家族的责任,所以三十岁对他们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文章插图
既然有“小时看老”的说法,先人会觉得三十岁还不能做出事业基础,将来必定无法获得成就,自然也不难理解了。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如果大家都相信这一点,那些步入中年的人岂不都会丧失进取心。即使在古代,也有无数“不服老”的例子。
很多名人都属于“大器晚成”,渭水边垂钓的姜太公就不说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当年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在沛县起事时已经47岁,居然只用八年时间就当上了皇帝;而在汉朝初年,还有一个人同样以大器晚成出名,他就是汉武帝时期九卿之一的朱买臣。
【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三十岁到底多重要?古人的经验】
文章插图
这个人很奇怪,他年少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还喜欢一边打柴一边读,声音高得路人纷纷侧目。朱买臣家里穷,但还是娶了一个妻子,妻子看他已经四十多岁,还只是每天念书,一事无成,坚持要跟他和离,他同意了,没想到年近五十时,朱买臣却去了长安谒见,受到重用。
文章插图
也不止古代,近代、现代同样有不少大器晚成的例子。先人说“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为的是激励人在年轻的时候努力进取,不要辜负时光,放纵自己享乐,如果过了三十岁没有发达就放弃自我,那就真的失去一切机会了,每个中年人,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 农村俗语:“丧在屋,能有福;‘双’在屋,天天哭”是咋来的?
- 俗语“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是啥意思,背后还藏有什么
- 俗话说“男怕三点头,女怕阔步走”,老祖宗的观人术,细致入微
- 农村俗语''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是什么意思?是否有道理?
- 俗语“笑贫不笑娼”,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古人忠告,早知早受益
- 立夏将至,俗语“立夏见夏”啥意思,立夏夏至有啥不同答案来了
- 俗语“有钱莫做二事,没钱莫提三欲,人穷莫思三人”,具体指啥
- 俗语“人无笑脸莫开店”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对生意人的忠告
- 俗语:“公羊不爬跨,蒺藜没到家”是啥意思?蒺藜能帮公羊爬跨?
- 俗语:“吃饭大汗,一生白干”是何意思?是谣传还是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