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许春樵:作家要进入现场 作品要艺术化呈现


 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许春樵:作家要进入现场 作品要艺术化呈现
文章插图
 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许春樵:作家要进入现场 作品要艺术化呈现
文章插图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中,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作家,深入扶贫一线,以文学的热情和力量加入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去,他们以手中的笔向世界描绘了一个个真实、立体、深情、饱满的中国故事。为展示脱贫攻坚伟大历程中的作家行动和文学力量,中国作协策划、中国作家网承担拍摄了《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专题片。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先后采访了几十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现将陆续推出系列访谈,感谢关注。
许春樵: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这个时代主题下,作家参与了我们时代中双重的生产。我正在创作一部记录合肥创业史的书——《麦田里的春天》,它的副标题是:一代人和一座城市的梦想。这是我在合肥开发区挂职,深入体验生活时创作的。我发现,有些历史进程中的事件,是无法光靠想象抵达的,这也激发了我带着激情去创作。我的初稿给开发区的创业者看了以后,一位新来的管委会主任向台下鞠了三个躬,说没想到开发区的创业经历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过程。
因此我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生活可能是大于我们的想象力的。尤其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面前,作家更应该走进现场。
许春樵:应该说在整个脱贫攻坚和决胜小康的历史进程当中,当亲自走进现场,我常常受到感动。我很多时候的写作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者是浮光掠影式的,而是真正从内心被打动。许多历史事件站在外部是体会不到的,只有置身其中。
有一个细节非常打动我,在开发区建设过程当中,建设者们就睡在现场,他们晚上数着星星,听着广播,互相讲故事。有一段时间开发区发不出工资,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把自己家里的存款5000块钱偷偷拿出来,背着他老婆拿出来,作为发不出工资时的补贴,这样的一些事情很小,但很动人。正是有这许多勇于付出、敢于牺牲的人,把自己的家庭、生活、个人的荣辱放在一边,才成就了伟大的历史。是他们巨大的付出,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许春樵:它的价值是留下活的历史。那些具体的画面和细节,也只有通过文学留下来,这可能是新闻等等其他形式抵达不了的。用审美和情感来记录时代是文学的价值所在。
许春樵:作家往往提供了新的认知,不仅仅是记录现场,还有作家的眼光、发现和判断在里面。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文学提供了独特的精神经验,这是新闻和宣传所替代不了的。
为什么《史记》能够流传至今,因为它是具有文学性质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场景等等都带着独有的发现。我觉得实际上我们正在书写一部新时代的“史记”。
许春樵: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实干取得的,有相当一批理想主义者怀揣梦想,不考虑个人利益,为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去奋斗。搞文学的人也是理想主义,在这个进程中理想主义得到了最大彰显。
有时候在一个与现实相对隔离的空间里面生活,很难获得生活本身的真相,所以作家必须要走进现场。我觉得这一次主题创作,不仅仅会带来作品,同时也会改变作家的写作立场,甚至价值立场,这对作家很重要。
许春樵:我认为人民性是一个文学命题,文学面对的读者就是人民。衡量当下脱贫攻坚和决胜小康题材的创作主要看两个要素,一个是准确的记录和把握这个时代,另外一个就是作品体现出的审美功能和情感价值。当两方面实现了一种平衡,一部作品才可能有流传下去的价值。作家必须用文学的方式参与和进入这个时代。其中也包括认识到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