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怎么捧中国文物,都不算过分!( 三 )


《女史箴图》来自中国公元6-8世纪这幅《女史箴图》是公元6世纪至8世纪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最早、最好的绘画作品的摹本。它阐述了张华(约公元232-300年)所作的政治讽刺作品。该讽刺作品采用说教的语调,攻击皇后的过分举止。故事的主角是宫廷女教师,她教导皇帝妃嫔们的行为规范。总的说来,此图有9段,但目前它并不完整,前两段的画像已经遗失了,第一段的文字也已不复存在。顾恺之的所有原作已佚,但是他作为国画的画家和作家,仍然享有很高的地位。在张彦远(约公元847年)的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 顾恺之的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顾恺之的名声可能也借助于他古怪的轶事。据说他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此图是用绝妙的直线画法完成的,是4世纪人物画的典范。类似的插画图形已经在当时的墓穴里发现了。文字描述了顾恺之也采用此种绘画风格。《女史箴图》于1903年进入大英博物馆,在此之前几经转手。此图的历史可以通过印章和题字得知。最早的印章来自弘文馆——8世纪翰林院的分院。此图随后成为了很多知名鉴赏家的收藏品,他们在图上加上了自己的印章和题字,之后在乾隆皇帝(公元1736-96年)统治期间,这幅图最终成为了皇室收藏。
青铜半两钱来自中国秦国,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圆形钱币。在这枚钱币上刻有"半两"二字,"半"在洞的右边,"两"在左边。半两意为半盎司,是钱币的重量。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半两币是强大的秦国的通用货币。公元前221年,秦国获得战争胜利,建立了新大秦帝国。秦始皇帝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也是统一货币的第一位皇帝,他宣布半两钱是整个大秦帝国的标准货币。一些人认为半两钱的形状是一种象征。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天圆地方。因此,在发行货币的时候,秦始皇帝认为自己直接连接着天与地。另一些人则认为,半两钱的形状是根据生产工艺的需要而造。半两钱被铸进模具当中,在浇铸后需要挫磨钱币的边缘。由于有这样的方形孔,一整堆钱币都可以穿在一根方形木棒上,可以同时对所有的钱币进行挫边。
 大英博物馆怎么捧中国文物,都不算过分!
文章插图
青铜空首布钱币来自中国晋国东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铲形钱币。这枚中国早期的铲形钱币形似铲,其首中空,耸肩,尖足。早期的中国铲形币取相真实工具的形状。铲形钱币和铲具都是浇铸到模具中制作的,但钱币通常较小,所需的金属比铲具薄。为了解决关于铲形钱币在中国发展的争论,科学家们近来已经分析了铲具和最早的铲形钱币的金属成分。他们发现,用来制作铲形钱币的金属与制作铲具的金属,有很大的区别。最早的铲形钱币是周国皇室发行的。公元前7世纪晚期,或6世纪早期,周国在地理上是"中央王国"。在三百年里,邻近的大多数国家也发行了铲形钱币。铲形币的形状、钱币上的铭文和发现地使人们可能得知某些铲形币的特殊产地。有好几百种不同的铭文,它们通常是某个地方的名字或铲形币的重量。这枚铲形钱币上没有铭文。
青铜壶(仪式酒器)来自中国山西省东周,公元前5世纪这对壶是在山西省侯马的晋国铸造厂制造的,这里是北部的青铜铸造地,成为了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21年) 的青铜制造中心。在两只壶盖的下边缘,即花瓣壶顶的下方都有同样的铭文。铭文记载着公元前482年晋国和吴国会晤时,晋国大臣赵孟铸造了此壶。在这次会晤中,两国力图签订合约,或结盟。这对青铜壶上的纹饰是完全同样的。每尊壶的壶身上都有四只饕餮,或四张怪物的脸。这样的设计通过在粘土上刻出花纹印版,并用浮雕的方式来装饰。八张脸的模具部分是用单独的花纹印版做成的。花纹印版可以做出很多印图,因此这种工艺是一种早期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许多这样的模具已经在晋国铸造厂找到。
珍珠母嵌花青铜镜来自中国唐朝,公元8-9世纪镜子是私人物品,通过镜子光亮的一面,镜子的主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在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中可以看到宫廷女子使用镜子的一幕,这幅图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原作作于公元353年左右。镜子没有镜面的一面通常都有华丽装饰。但是这样的装饰并不是用简单的装饰物,带有宗教意义的镜子可能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出现了。最早的镜子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年,那时的镜子往往是小镜子,通常是没有装饰的青铜盘。汉朝时期,通过镜子上的铭文和装饰可以得知相关的宗教信仰,这关系着今生获得好运,死后能够永生。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的镜子,其设计工艺明显是延续于之前的朝代,有时也采用以前的镜子设计,如:雕刻铭文,装饰暗指整个宇宙的四象神兽,以及采用其它奇珍异兽的图案。同时也加上了新设计,包括在镜子上嵌入珍珠母和琥珀。这面镜子上有一对在荷花池中的鸳鸯,这是婚姻幸福的象征。它有可能是一份结婚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