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牛奶、小麦淀粉……这种纸,有点特别


作为藏族聚居地区所产纸的统称,藏纸不仅是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藏族造纸技艺。然而,藏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少有文字记载和考古实证分析。
为了丰富对古代藏纸的认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与西藏博物馆等单位的学者合作,对西藏桑耶寺发现的古代藏纸残片开展了综合分析。该项研究的论文日前发表在《考古科学:报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上。
“借助多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我们首次识别了古代藏纸中瑞香狼毒纤维的生物标记物,并利用此方法鉴定此次研究的古代藏纸是以瑞香狼毒为原料,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以瑞香狼毒为原料的藏纸。”杨益民2月22日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还首次在古代藏纸中发现了由“奶+小麦淀粉”组成的独特的施胶剂。
高科技“透视”古藏纸
过去,古藏纸的科技分析工作主要由欧洲学者开展,包括对新疆和田安迪尔古城藏纸和敦煌藏经洞藏纸的分析。2012年前后,德国洪堡大学的学者对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古代藏纸样品进行纤维分析,发现其纤维来源可以分为3类:麻类、瑞香科以及构皮。
“显然,已有的藏纸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并不充分。在和西藏博物馆娘吉加研究员的交流中,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对桑耶寺发现的古代藏纸残片进行研究,了解其原料与工艺。这也是这项研究的缘起。”杨益民回忆道。
 含牛奶、小麦淀粉……这种纸,有点特别
文章插图
西藏山南地区桑耶寺发现的古藏纸残片
面对这一组古代藏纸残片,科研人员关注的是与之相关的生产时间、地点、原料、工艺。而这些潜在的信息,仅仅通过肉眼观察是难以获取的,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测定藏纸的年代,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藏文的字体及内容判定大致年代,还有一种是碳14测年技术。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特别研究助理韩宾博士介绍,他们在请藏文专家进行文字预判的基础上,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对藏纸样品开展了碳14测年。结果表明该组残片为12—13世纪古纸残片。测年数据的一致性,也表明碳14测年技术可以很好地判定藏纸的年代,为后续藏纸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明确藏纸年代之后,科学家迫切想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关于造纸纤维的鉴定,常用的方法是用显微镜对造纸植物纤维进行形貌观察分析,但显微观察有时难以区分鉴定形貌相近的造纸纤维,如构皮纤维与桑皮纤维,瑞香与结香、狼毒纤维等就比较难以区分。
“我们在造纸纤维鉴定过程中综合利用了热裂解-气质联用、热裂解-全二维气质联用等技术分析纸张纤维的裂解产物,通过鉴定有机小分子建立瑞香狼毒纤维的鉴定依据。利用此方法,我们发现这组残片是迄今最早以瑞香狼毒为原料的藏纸。”韩宾说。
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主要用于高分子材料的表征分析,也用于艺术品、古代有机残留物分析。热裂解-全二维气质联用技术主要用于石化及食品领域的复杂样品分离。韩宾指出,在国内而言,这两种技术是首次用于古纸的分析;在国际上而言,热裂解-全二维气质联用技术也是首次用于古纸的分析。
“此前的研究认为古代藏纸中含有瑞香科植物纤维,我们的研究则进一步细化,明确古代藏纸中含有瑞香狼毒草的纤维。”杨益民介绍,瑞香科植物约有50属、500种左右,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但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中海沿岸至大洋洲。
发现纸张中特殊黏合剂
初步观察残片表面墨的浸染状态,可以看到墨只在表面浸染,没有进入纸张内部,表明残片经过了施胶处理。研究人员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纸张中存在大量的淀粉粒,说明纸张使用淀粉施胶。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其中存在蛋白质裂解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