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36岁的联想,像极了109岁的IBM?


钛媒体■36岁的联想,像极了109岁的IBM?
本文插图
文|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 作者|编程浪子
近日 , 做空机构Bucephalus在社交媒体上指控联想集团“疑似欺诈” , 尽管联想集团回应称相关指控不具备任何事实依据 , 但受此影响联想股价下跌依然超5% 。
不过近期联想公布的财报数据十分亮眼 , 19/20财年第三财季业绩显示连续十个季度增长 , 不仅在笔记本电脑领域重回全球第一 , 在软件服务、智能转型和海外手机销售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 联想这棵老树似乎开出新枝 。
回顾联想的发展历程 , 可以发现 , 联想与百年老店IBM有十分相似的特质 , 但是在应对挑战过程中 , IBM杀伐果断、战略目标明确的决策风格 , 又与联想形成了较大的差异 。
缺乏消费者基因的联想和IBM 2019年对联想是多事之秋 , 先是精神图腾柳传志退休 , 随后年末手机业务主管常程跳槽小米任副总裁 。
在手机业务上 , 联想一路走来更是磕磕绊绊 。 早在2002年联想就已经进入手机行业 , 比华为还要早一年 , 如今 , 在移动领域的主流视野已很难看到联想的身影 , 后来收购的摩托罗拉系列产品的全球高端化定位也未能掀起较大波澜 。
批评者认为这是由于联想长期走针对政府、企业的大客户模式 , 缺乏消费者思维所导致的 。
联想的业务模式形成了联想以大客户需求为主的惯性 , 这种业务模式的特点是合作关系稳固、客户需求变动小、盈利率高 。
在小米依靠社群和粉丝经济起家的档口 , 联想手机业务已经摸爬滚打了8年 。 期间 , 在2008年出售手机业务 , 2009年又回购手机业务 , 可见 , 当时联想对要不要做手机以及如何做手机举棋不定 。
即使是在联想的核心业务PC上 , 也没有与消费者建立起有效沟通和情感连接 , 网络上大部分针对联想的指责 , 都集中在产品配置、售后等问题上 。
这让“螳螂财经”马上想到的就是每次都大喊“1999交个朋友”的雷军 , 古语讲“人叫人千声不语 , 货叫人点首自来” , 多大的生意 , 消费者的情感归属仍然会有影响 。
而任何一个品牌都会有一群核心的用户 , 他们可以成为免费宣传的种草粉 , 也能成为全网搜集黑点的生力军 , 厂商是否“良心”就是他们首要的判断标准 。
可惜 , 联想在数次舆论危机中面对的是一面倒的倾向 , 人们更愿意相信 , 联想在对待全球消费者上并未做到一视同仁 。
IBM在90年代之前的状态与联想类似 。
早期的IBM业务主要是针对航空、军方、政府等大客户的电脑销售制造 , 1975年 , IBM创造性的推出首款型号为5100的“便携式”计算机 。 到八十年代中后期PC业务成为IBM业务的主营业务之一 , 并且创造了ThinkPad这一辉煌的商务电脑品牌 , 但是此时IBM产品的用户定位依然是专业人士、商务人士 , 以及面向政府的批量采购产品 , 美国政府和大公司的大客户订单保障了IBM可以保持稳定的盈利和产品销量 。
此时苹果的MAC、惠普、戴尔以及日本的小型PC厂商都对IBM形成了压力 , IBM剧烈亏损的1992年 , 戴尔坐收20亿美元的营业额 。
进入90年代后资本市场和业界普遍认为IBM处在破产边缘 , 1992年IBM的亏损额度达到49.7亿美元 , IBM逐渐将经营重点从硬件转向软件和信息化服务 , 服务对象定位依然是机构组织类的大客户 。
时势造英雄 , 但是英雄更容易失于时势 。
好在 , IBM没有对日渐成为买方市场的PC依依不舍 , 而是迅速壮士断腕 。
从设备制造商转型为服务供应商 回顾IBM和联想发展史 , 都经历了数次大型调整 , 其中最重要的转型都是从设备制造商转向服务供应商 。
IBM从一家生产记录数据的穿孔卡制造商 , 到考勤机器以及大型计算机公司 , 然后转型为个人PC制造公司 , 将PC业务出售给联想后 , 又化身为一家咨询、软件业务为主的服务供应公司 , 近年又在量子计算和AI领域有不少亮眼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