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明月垂杨独树桥,桥西煮酒好良宵。红香细剥莺歌嘴,嫩白鲜羹玉面条。”那时虽然没有这么好的光景,但一家人围坐吃面的情形是历历在目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大白瓷碗,盛满了细长的面和浓香的汤。因为日子还很拮据,菜少,每次都是在盆里撒些葱花,又有色又出味,香气飘满了小院。白菜下来的季节,偶尔炒一锅白菜,也算是很好的下面菜了。平素里就着萝卜咸菜条,一家人也吃得大汗淋漓,有滋有味。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用大缸腌萝卜咸菜,腌好的萝卜色泽好,盐分透,洗好了切成丝,放上一把葱花,用筷子挑几根入口又翠又香,有时掺在面条里就着,特别开胃。有这萝卜咸菜条下饭,每个人比平常要多吃一碗。
我们家前边就是村里东西向的大街,过去大街不远处就是我们一队的场院,夏夜的月亮爬上来,照得大街和场院光光的,村里邻舍的饭香也在村子的街巷和上空飘荡了,农人都在家吃晚饭了。有时听到外面二叔、三叔和叔家里哥哥说话的声音,父亲和哥哥便端了盛满面条的碗到院外的街角,一边吸溜吸溜吃着面,一边和二叔、三叔说着地里的活,台田那边地里的草多了,需要尽早锄一下,西崖的菜地和瓜田有点旱了,需要晚上打辘轳浇一浇,一边吃着面,也就把家里家外的事情都商量好了。遇有娶媳妇、盖屋上梁的事,吃着面的功夫也能合计个大概,能定的也就定了。那时的乡风更加淳朴,村里人外出的也少,晚上端着饭碗在大门外吃饭既是习俗,也是一个村里的一道风景。一村人和和气气,其乐融融,日子倒也过得安泰祥和。
四
说到吃面,我还想到了亲历的一件事,到现在都在脑海中留着深刻的记忆。我记得上小学之前,就有下乡换挂面的了,有一个经常到我们村里串村的是附近杨格庄的一个年轻人,骑着辆大梁自行车,后面两边各放了一个筐,筐里都是一管一管(我们那里的方言叫一笮,念zei)压好的挂面,一进村就吆喝着“换挂面”,家里都是用存的白面去换。有一回,进了村后,一阵风过,突然上来天了,黑云翻滚,眼见着一场大雨将至。年轻人的车筐上没有遮挡物,这雨一淋,两筐挂面就要淋湿了,年轻人着急万分,当时正到了我家门口,娘赶紧迎出去,招呼到我家避避雨再走,那换挂面的年轻人感激万分,把挂面车推到我家大门里边,瓢泼大雨就赶到了。
文章插图
原以为隔道雨,一会就过去了,没想到那雨翻卷着黑云,裹挟着风,越下越大,到了中午还不见停。年轻人就从挂面筐里拿出几管挂面,忙不迭地递给娘,“大娘,中午一起下挂面吃吧,雨住了我再走。”那样的情形下,娘也没有过多推辞,就煮了挂面,还切了萝卜咸菜条,卖挂面的年轻人和我们一起吃过午饭,雨住风停,他反复说着感谢的话,又推着他的挂面车沿街叫卖着走了。后来,每次到村里换挂面,年轻人都要到我家坐一会,两家成了很好的乡邻,一直走动着。再后来,政策好了,那年轻人自己在杨格庄村开了一家面粉厂,平时收粮食,加工面粉和面条,年轻人踏实肯干,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了当时第一批远近闻名的“万元户”。那天中午,在我家吃的那顿挂面一直深存在我的心底。人和人不一定以什么方式遇见,但是始终怀了一份善意和真诚,遇急的时候给人一种救急和助力,所有遇见一定会长存记忆。
五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从吃面的童年光景到如今的天命之年,我走过了很多山和水,经历过很多人和事,对于一碗面一直情有独钟。后来,离开乡土,外出学习,工作,生活了,我一直惦记着小时吃面的那些日子。娘在世的时候,我逢了周末,就和妻女一起回到她老人家在老家住的小院。有时赶不到饭点,也是饥肠辘辘了,包饺子需要备料,娘总是给我们三人一人下一碗热乎乎的汤面,每个碗里打上一个荷包蛋。娘做荷包蛋也是很有名的,面半熟,汤快要沸的时候把鸡蛋打进去,一会鸡蛋就紧好了,出锅了,鸡蛋外面一层淡淡的乳白,内里黄澄澄,熟得又不是太过,火候正当时,面条在碗里盘着,汤味鲜美细腻,再放上一点葱花,就着从小爱吃的萝卜咸菜,真是珍馐美味。那个时刻,真正感到有时幸福其实很简单,可能就是平平常常一碗面的事,别小看了一碗面,那才是幸福的味道。
- 宫乐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 赓续齐鲁根脉 守望人间烟火|青未了 | 人间烟火
- 延津|人间烟火气 就在我家乡的旁边
- 糕饼|今日填仓节丨制作美味糕饼,祈求丰年!
- 美食|「济南话美食」营养美味的燕麦片蔬菜鸡蛋饼
- 宁波|“春味”进行时,这道乡野美味你吃了没?
- 邝老师|幸福烘培美味共分享 石景山区“老街坊”参与纸杯蛋糕DIY活动
- 新的一年|馋!美味又顺意,这几道军营“老虎菜”赶紧安排起来
- “小大厨”的“美味寒假”
- webkit|招待闺蜜3菜1汤都是地道的湖北菜,实惠又美味,网友:南方人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