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决战ICU(报告文学)( 二 )

  检查气道、测量心率、调高氧流量、推注麻醉药迅捷的准备操作之后,吕建瑞跪在地上俯向老人,开始插管 。

  老吕,别贴太近,注意防护!巩守平在侧急忙提醒 。

  吕建瑞蒙了几秒 。 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让近视眼镜、护目镜都起了雾,再加上防护头套,眼前一片模糊 。

  报警音还在响,氧饱和度继续掉 。 不能等了!吕建瑞屏住呼吸又凑近几分,努力瞅准气管,插了下去 。

  成功!看着迅速稳定下来的各项示数,病房里一片欢声 。

  回想起2月17日22时发生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这一幕,巩守平仍然激动:这也许是老人留给我们的唯一一次抢救机会!当夜,他们一直在病房守到凌晨五点 。

  每个被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危重病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的这个故事,是章回体 。

  1月13日下午,50岁的陈先生一家三口罹患新冠肺炎,同时入院 。 老婆、孩子是轻症,住进普通病区,陈先生则进了ICU 。

  立即上无创呼吸机,严密观察各项体征 。

  当晚,患者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气管插管迫在眉睫 。

  疫情初起,周晨亮的科室没有防护面罩 。 达不到三级防护条件贸然插管,感染风险极大 。

  怎么办?短短几分钟,周晨亮急得心跳都要飙起来 。 他想起躺在轻症病房里的母子俩 。 出了闪失,怎么面对这个家庭的巨大悲痛?

  动手吧!口罩、帽子、护目镜,再剪一片医用床单罩在外面,护目镜部分掏空,覆上厚厚的塑料膜 。

  顶着自制的三级防护,周晨亮迅速完成插管 。 氧气饱和度上去了,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

  经过一周有创通气,患者呼吸功能逐渐好转,拔除了气管导管 。 可以自由呼吸了!陈先生微笑着,伸出右手拇指做出赞的手势 。

  转变总在一瞬间 。 当夜,陈先生毫无预兆地严重缺氧,再度命悬一线!值班医生一边为他加压给氧,一边紧急呼叫周晨亮 。 半夜,病人终于被救回 。

  几天后,深夜的平静又被打破 。 凌晨三点,陈先生突然昏厥 。 值班医生迅速检查,原来是二氧化碳分压过高所致 。 经过及时抢救,患者渐渐苏醒

  整整一个月,这样的反复几乎不断 。 终于,陈先生彻底脱离了危险,一家三口得以团圆 。

  最棘手的新冠肺炎危重病例,常伴有两个因素:高龄、患有基础疾病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科副主任、援助金银潭医院医疗队领队余追就多次遇到此类险情 。

  57岁的危重患者李婆婆,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多种基础疾病,且有30余年的肝硬化病史,住院期间危情不断 。 持续进行抗病毒、抗细菌、激素治疗,同时提高免疫力、提供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28天后,老人顺利转出重症病房;比她早一天转出的陈婆婆,也因各种老年病症而一波三折,生命屡次拉响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