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明暗与灰|十日谈 | 道德绑架

亲情是中国文化最温暖最柔软的部位,温暖可说成文化的羊水包围着我们,使我们免于伤害;也可能是泥淖猪圈,舒服得让我们深陷其中;亲情里也有人性中的暗黑,有伤与痛。
亲情的明暗与灰|十日谈 | 道德绑架
文章插图
亲情是不是无差别的付出与拥有?是否天然保鲜,不会变质?亲情是否应该有边界和分寸?
我认为,亲情里的边界和分寸是有必要建立的,但这是一个合适的距离,弹性的,有时软如棉,有时坚如铁。
就亲情话题,我在一个群里曾挑话头:“大家聊一聊:亲情需要边界感,亲情的分寸和边界在哪儿?那里面的责任义务?那里面的道德成分?”
亲情的明暗与灰|十日谈 | 道德绑架】A君说:“乡土中国,哪有边界感?哪有分寸和边界呢?别想了!”
B君说:“分寸感,在于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大家议论亲情应该有点空间,不道德绑架;否则也会有负面东西。只能是处理好自己的分寸,建立自己的边界感。但是对方是什么样,亲人什么样,那就难说了。界线要尊重私有,分寸要尊重公序和文化传统。”
大家觉得亲情的边界应尊重个人基础,给彼此空间。
C君说:“三观不一样,会影响亲情。”
而D君则反驳:“血缘超过三观,不管是不是一致,血缘关系永远不会被影响。”
这样的谈论非常有意思和意义,让我直接触摸到了当下处在亲情氛围,享受亲情也付出亲情的人们的心理。这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亲情标本,每一个话语的背后都有亲情的冷暖。
我对亲情的幽暗有自己的判断,在我的散文《致不孝之子》里曾说:血缘是代表不了什么的,如果有血缘就爱一切、就容忍一切,那么,我不要这血缘。
对我来说,父母亲情给了我温暖,那种无私、不求回报,我铭记在心,时时想回报;当无力回报或失去回报机会,那种锥心撕裂,也是终生不会磨灭的。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永远的亲情的空白是永远无法填补了。
但子女各异,每人对父母的亲情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个人的基础不同,心理各异,价值观差别,这导致了很多人伦悲剧。这例子不胜枚举。
亲情是有氛围和养成的,我一个多年的学生给我留言:亲情,对我来说,是最温暖的感情,它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叛我,不会抛弃我。它是我努力生活下去的强大精神支撑。我好像从没感受到过什么道德绑架,付出也没考虑过什么边界感。我们一家人都是在倾情付出。
我对这个学生的留言感慨,她曾遭遇生活的打击,最后是亲情拯救了她,使她走出阴霾,走出抑郁,重新选择生活。
其实国人在亲情上,倾向于奉献索取模式,这里面要辨别起来,说破英雄惊煞人,奉献有时像银行存款,是想回报率的,我老家的一句话最直白:养儿防老!但我们细想这是一种投资,投资是有风险的,折本都是正常!于是正常的预警提醒,设止损点和防火墙是必须的。亲情里适当的界限是必要的。
但亲情里理性的东西,在我们从小到大成长中发育不全,要是太强调界限,可能下不了狠心。大部分人没界限,他们有无界限的痛苦,他们也获得了没界限的亲昵。
界线是应该建立的,哪些不能突破,哪些有弹性,这是技术活,十分考验人。给彼此空间,不道德绑架,不倚老卖老,不倚小卖小,不怀心思不算计。不伤了感情和亲情,才是理性和感性目标!
我们需要智慧。我们从小的成长,父母是不凭智慧和我们相处的,他们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这个知识智慧,都是粗糙的、冷漠的、控制的、强硬的。我们不知不觉会将这种模式照抄下来,对待孩子。如果我们不改,这种模式,还会传递到下一代身上。我们自己没有空间意识、界线意识,自己都没有,如何给予别人?(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