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导师你首先想起的是谁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你知道吗?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声名显赫的大家中
有四位“导师”,
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
学术地位非同一般
他们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
同时在中国国学史上镌刻下令后人仰望的高度。
他们就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是“大牛”
更拥有有趣的灵魂
他们之中还有人“凡尔赛”地提出:
学习这一切是为“好玩儿”!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清华四大国学导师的传奇人生。
王国维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集史学家、文学家
美学家和翻译理论家等于一身
梁启超赞其
“不独为中国所有
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王国维,1877年出生,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早在少年时代,王国维就是赫赫有名的“海宁四才子”之一。他7岁就读于邻塾潘紫贵先生处,16岁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的成绩中得秀才,入州学后,学习前四史和骈散文,21岁入罗振玉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22岁到上海,23岁由罗振玉资助,留学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高中学习,24岁回国。
【 赵元任|学习这一切是为“好玩儿”?清华四大导师太“凡尔赛”了吧......】
文章插图
这期间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学习了日、英、德等外语,一开始沉迷于科学,后醉心于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并对叔本华、康德、尼采的学说颇有研究。
30岁后,王国维开始转向文学,同时他还研究美学、词学、曲学等,也是在这一时期,王国维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同时也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国维对宋元戏曲史和卜辞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空前绝业”。
1925年,清华委任吴宓筹办国学研究院,经胡适推荐,王国维受聘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
王国维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史学、古文字学、哲学、文学、考古学,以及教育学和美学诸方面均有重要建树,郭沫若曾说:“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
梁启超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一篇《少年中国说》
寄托了他对少年中国的热切期望
1873年2月,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一个士绅家族,字卓如。
早年的梁启超潜心研究学问,8岁时就能写文章,9岁时便可熟练背诵千字文。1889年,16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他的文章立意新颖,“熔金铸史”的文笔受到李端棻的赏识而中举,名列第八,被当时人们称为“岭南奇才”。
文章插图
1914年11月5日,41岁的梁启超应邀到清华给当时的学子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
这篇演说词在1914年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第二十期第一版有刊录。此后,清华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1922年2月起,梁启超被清华正式聘为讲师,讲授中国学术史等课程。1925年初,梁启超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梁启超指导的学科范围主要是哲学史与思想史,他讲的课很受学生欢迎,曾在清华读书的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回忆:“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在清华,梁启超笔耕不辍,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多部著作。
为了纪念梁启超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文库阅览室设立了梁启超先生专架,这也是清华文库1987年成立之初最早设立的名人专架之一。
陈寅恪
他是学界泰斗
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超市|3月1日起,青岛这家超市将闭店,店方回应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中老年人|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竟然会加速衰老?!
- 腌黄瓜|火腿土豆沙拉
- 责权利|微软食堂为何会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只因为这一点
- 美食|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看了这位画师画的美食,给我看饿了
- 初评|武汉48人入围!这项工艺美术活动初评名单公示
- 油饼|饺子皮别只会包饺子,试试这种做法,层层松软,出锅后比饺子还香
- 舌尖上的中国|人老了才知道,不管多穷,也别端这三种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