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古时发生疫情怎么办?除了药,一校尉以官方名义送的它( 三 )

「传染病」古时发生疫情怎么办?除了药,一校尉以官方名义送的它救活了一批人。在人类上千年“战疫”的过程中 , 逐渐认识到切断传染源、对病人进行隔离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

早在夏商周时期 , 隔断传染源以防止疫病继续扩大的思想已经产生 。 到了秦汉时期 , 对凡是感染了疫病的人 , 除了检查 , 还必须隔离 。 与现代类似 , 古代隔离的场所有两种:

一为疫病到来后临时性建立的 。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6年) , 杭州饥疫并作 , 染病百姓不计其数 。 时任通判的苏轼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 , “以处疾病之人” , 实际是简陋的隔离医院 。 他招募僧人到各坊进行管理治疗 , 每天早晚 , 僧人们按时准备病人的药物和饮食 , “无令失时” 。

另一种是常设的隔离场所 。 武则天时期 , 以前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疠人坊 , 被改称为“悲田养病坊” 。 宋徽宗崇宁初年 , 设立了专门收养病人的安济坊 。 坊中医者每人都要建立个人的技术档案(手历) , 医治病人的技术长短处都要记录下来 , 作为年终考评的主要依据 。

「传染病」古时发生疫情怎么办?除了药,一校尉以官方名义送的它救活了一批人。除病人外 , 接触过病人者也要被隔离 。 《晋书·王彪之传》谈到永和末年 , 疾疫流传 , “朝臣家有时疫 , 染疫三人以上者 , 身虽无病 , 百日不得入宫 。 ”也就是说 , 如果一户人家有三人得同样的传染病 , 官员们即使无病 , 也要过百日后才能上朝 , 以便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 1894年日本出现鼠疫时 , 上海随即对所有进港船只上的旅客进行体格检查 , 凭“免疫通行证”入境 , 并建立了一些临时医院和熏蒸消毒站 。

此外 , 百姓染上疫病 , 再按正常年景向国家交纳赋税 , 实在是力所不及 。 面对大疫大灾 , 古代政府也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 , 最常见的就是开仓放粮或减轻赋税 。 唐宣宗大中年间 , 江淮大疫 , 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内 , 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 , 三年以后再行交纳 。 所有放免的租赋贡物 , 州县必须在乡村要路一一榜示 , 使百姓能透彻地了解 。

卫生防疫思想古已有之

“上工治未病 , 中工治欲病 , 下工治已病 。 ”在抗击疫病之前 , 防患于未然的卫生预防必不可少 。

为了防病 , 古人对个人卫生十分注意 。 如在甲骨卜辞中已有个人洗面、洗澡、洗手、洗脚的记录 。 考古专家在河南安阳的殷王墓中 , 出土了壶、盂、勺、盘、铜洗等全套盥洗工具 。 秦汉时期的法律条令规定 , 官员每五天一休沐 , 即五天要洗一次澡 。 在《大戴礼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 ”兰即“佩兰” , 又叫“零陵香” , 散发香味 , 驱除病菌 , 有利于健康 。 通过沐浴 , 搞好个人卫生 , 驱除疫病流传的可能 。

饮食卫生也是重要方面 。 如汉代的《论衡》说:“鼠涉饭中 , 捐而不食 。 ”《金匮要略》告诫人们:“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 , 人大忌食之 。 ”可见 , 古人在当时已经认识到 , 食用不良食品可以传染疾病 。

此外 , 古人对环境卫生尤为看重 。 在甲骨卜辞中 , 已有在室内外打扫和除虫的记载 。 《周礼》中讲到周秦时期已经建立路厕;汉朝我国都市中普遍设立公共厕所 , 当时称之“都厕”;唐五代时政府专门有管理厕所卫生的官员 , 城市的卫生设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

值得注意的是 , 古人认为 , 许多传染病是由尘埃中得来的 , 因此早在秦国时期就对“弃灰于道者”要判处一定的刑罚 , 城市的垃圾须按政府的规定处理 。 为防止尘土飞扬 , 保持城市卫生 , 官府常常征发百姓清扫街道 , 并洒水于道 , 这对于净化居住环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由于一些疫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 如鼠疫杆菌经呼吸道排出后 , 可能通过空气飞沫传入他人体内 , 所以清代吴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 , 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 , 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 。 疫势危急时 , 要避开撤走 , 找个大树下的荫凉通风处居住 , 千万不要众人拥杂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