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中国岩土工程界首位博士 终也是得到属于其自己的荣誉( 四 )


  1992年龚晓南团队来到宁波一家公司的工地现场,团队通过足尺试验,研究了水泥搅拌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并形成理论成果。这篇从工地里跑出来的成果,目前是复合地基领域引用排名第一的论文。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在研究和教学中,龚晓南一直要求学生、要求自己到实地去考察。我们这个专业,只在实验室、书本上研究是不够的,死读书干不成大事,只有脚踩泥土、亲临现场才能获得第一手数据。龚晓南说:即便在浙江一省之内,温州、台州、宁波等地的软土厚度、土层物理力学性质也不一样。只有对现场多一些了解和研究,才能确保工程建设严谨、准确。直到现在,龚晓南还常常接到紧急电话,哪个工地又有什么问题了,需要赶紧想办法。
  我再忙也会去现场看一下。龚晓南说。在强调工程实践的同时,龚晓南也非常重视教育教学。他用30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改写了教科书,使复合地基成为与浅基础、桩基础并列的土木工程三种主要地基基础形式之一,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与教学的重要内容。许多教材是在点滴中积累而成的,比如《土塑性力学》,是我读博士时期读书笔记汇集起来的。
  龚晓南回忆,读研期间,导师要求我写小论文、读书笔记,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工作后也经常结合工程写一题一议。这是一个好习惯,对于发现问题、及时思考、收集素材、锻炼笔力都很有帮助。此外,龚晓南还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浙大土木系率先实施大土木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建道路桥梁、建筑经济管理、防灾减灾等学科;在他当系主任的5年间,土木系设立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谈及前不久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龚晓南谦虚地摆了摆手,功劳是属于整个大团队的。我们以后还要继续做复合地基,因为研究不可穷尽,中国社会发展中还有很多新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