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中国岩土工程界首位博士 终也是得到属于其自己的荣誉( 二 )


  正式与岩土打起交道,并找到未来一辈子的研究方向,要从1978年龚晓南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研究生、考入浙江大学开始算起。这得感谢我的老师曾国熙教授,他是当时岩土工程领域屈指可数的留学回国人员,是他带领我走上了岩土研究的道路。1984年,龚晓南毕业,成为中国岩土工程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之后他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让他眼界大开。想学的东西太多,只能一边拼命汲取养分,一边时刻关注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状况。在他看来,留学机会难得,要先把国内急需的技术学好学透。毕竟,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1988年,回国后的龚晓南发现,国家建设急需发展高效、经济、快速的地基处理新技术,于是就将研究重点转到了复合地基。
  我国地域辽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软弱地基和不良地基处理,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一大难题。如何在大片软土区域中修建质优价廉的地基呢?传统地基的处理方法,在承载力、稳定性、沉降等方面难以满足建设要求;桩基础的处理方法,造价太高,难以大面积使用。相比之下,在地基中设置不同的增强体而形成的复合地基,其价廉物美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1992年,龚晓南完成专著《复合地基》,首次提出了复合地基的理论框架、定义、形成条件和分类方法,并创建了广义复合地基理论,成为我国复合地基发展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复合地基虽好,但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就可以的。